![]()
好医生云医疗的故事,既是个人创业的缩影,也是中国基层医疗数字化进程的挑战。
作者|Winston 题图|网络
近日,四川好医生云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公司自称"中国唯一以数智化与AI辅助赋能的基层医疗综合平台",试图向资本市场讲述科技赋能基层医疗的动人故事。
在“数智化”与“基层医疗”两大热门概念的背后,公司营收虽快速增长,却难以掩盖其盈利剧烈波动、现金流持续承压,以及家族治理结构高度集中等深层困境。
这些核心问题,为其雄心勃勃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高增长,低盈利
据公司披露数据显示,好医生云医疗营收规模展现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营收从2022年的18.8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2.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1.7%。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91亿元,同比增长23.9%。这一增速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显得尤为亮眼,证明了其在基层医疗市场强大的业务拓展能力。
但营收的高歌猛进,并未同步转化为稳健的盈利能力。公司的盈利状况如同坐上了过山车:2022年净亏损83万元,2023年成功扭亏为盈至6248万元,但2024年净利润骤降39.5%至3781万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仍高达5610万元。这意味着,尽管在个别年份实现了账面盈利,但其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长期经营中,始终未能真正填补历史亏损的窟窿,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毛利率波动同样揭示其盈利基础的脆弱。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的20.5%攀升至2023年的29.9%后,便调头向下,2024年回落至26.4%,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22.8%。这种持续下滑趋势直指公司业务结构的内在矛盾。
现金流紧张、营运效率低下
比盈利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公司持续紧张的现金流状况。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65万元,尽管2023年转正至2459万元,但2024年上半年再度出现-3110万元的净流出。现金流与净利润的严重背离现象突出,公司的账面利润缺乏现金支撑,经营质量堪忧。
与此同时,公司营运能力问题日益凸显。存货规模从2022年的2.56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6.0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从45.9天延长至81.1天。尽管2025年上半年小幅回落至69.8天,但仍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
Wind数据显示,11家互联网健康行业港股上市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的中位数为29.83天,均值30.65天。
在应收账款方面,公司同样面临压力。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28天增加至2024年的45天,公司回款效率明显下滑。该公司客户中以议价能力较强的单体药店为主,这一趋势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业务结构失衡突出
从收入构成来看,药品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占据好医生云医疗绝对主导地位,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78.1%的收入,但该业务下的普药业务毛利率极低,仅为0.6%-2.3%,几乎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
相比之下,公司的高毛利业务:检验诊断解决方案和专病诊治解决方案,毛利率均保持在40%以上,附加值潜力较大,但两者合计收入占比不足23%,体量尚小,难以扭转整体盈利颓势。
这种"低毛利业务撑规模,高毛利业务难挑梁"的业务格局,成为制约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失衡的业务格局使公司陷入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为维持营收规模,必须持续向低毛利药品业务投入巨额运营资本,致使存货高企、现金流持续承压。
在此背景下,公司的现金流被营收规模不断侵蚀,最终陷入"增长陷阱":规模扩张反而加深对低毛利业务的依赖,进而拖累盈利与现金流,形成无力培育高毛利业务、难以实现战略转型的困局。
科技定位,研发投入却长期低于1%
好医生云医疗在其战略叙事中,始终将自身定位为"中国基层医疗行业唯一一家以数智化与AI辅助赋能的综合赋能平台"。
然而,支撑这一宏大叙事的研发投入却显得异常单薄。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仅为0.58%、0.26%、0.25%和0.95%,长期低于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安好医生、医渡科技等同行企业的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5%以上。如此之低的研发投入,不禁让市场质疑其技术护城河的实际深度与"唯一AI赋能平台"的成色几何。
更为严峻的是,当科技故事难以自圆其说之时,公司传统的增长动力也显露出疲态。月均付费客户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2022-2024年的20.6%暴跌至2024-2025年的0.06%,增量近乎停滞。
在低毛利的药品业务难以带来持续利润、客户规模触及天花板的双重困境下,若技术赋能的故事又因投入不足而无法兑现,公司未来的增长引擎究竟何在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耿氏家族治理结构隐忧
好医生云医疗由耿福能创立的好医生集团孵化而来,是其为顺应互联网趋势、将核心业务从“药”延伸至“医”而打造的关键数字化平台。
![]()
图源|网络
好医生品牌故事始于1986年左右,耿福能于四川凉山等地创办的中药材经营部,至1990年代末,好医生药业集团正式成立,并确立了“好医生”品牌。
近四十年创业历程,深深烙上了耿福能的个人印记。也正因如此,好医生云医疗在治理层面呈现出典型的家族控制特征。
耿福能家族通过四川佳能达、云医疗香港等一系列持股平台,共同控制公司约65.99%的表决权。更为关键的是,家族成员签署的《一致行动确认书》中约定,若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以耿福能的决定为准。
这种"终极裁决权"的安排,使得公司治理带有浓厚的"家长式"色彩,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令人关注。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从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控股股东之一四川佳能达一直位列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之列,公司向其采购的金额从2022年的0.44亿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64亿元,采购占比从2.5%攀升至16.7%。对关联方采购依赖度的持续增长,使交易的公允性与独立性受到质疑。
此外,公司还存在大量的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现象。报告期内,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与前五大供应商中共有12家存在重叠,其中两家重叠方与公司董事耿越飞存在股权关联。2025年上半年,向这些重叠方的销售额和采购额分别占总收入和总采购额的7%和11.5%,这种复杂的交易结构增加了业务真实性与独立性的判断难度。
市场潜力巨大,但分化严重
基层医疗赛道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分级诊疗政策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扩容机遇。然而,这种政策红利伴随着严格的成本控制和价格监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推行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化,正在系统性压缩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
当前基层医疗市场的竞争已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度的特征。除了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区域壁垒,企业还面临来自垂直领域信息化服务商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双重挤压。这些跨界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本、流量与技术优势,正自上而下地渗透市场,可能对好医生云医疗形成降维打击。
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因其分散性、差异化的特点,基层医疗在规模效应现面临重重障碍。客户分布广泛且单体规模小,服务成本高企;价格敏感度高、忠诚度低的特性,又使得客户黏性难以维持。这些行业共性问题是好医生云医疗面临运营困境的深层背景。
好医生云医疗的故事,既是个人创业的缩影,也是中国基层医疗数字化进程的挑战。其上市之路的核心在于向资本市场证明,其本质并非依赖低毛利药品销售的“渠道商”,而是真正具备技术内核的“科技赋能平台”。
好医生云医疗的局面,如同一位带伤的运动员。资本注入是其走出困境的关键变量,更是对其韧性的一次全面检验,最终成效如何,仍待观察。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受限于数据与认知局限,无法保证内容的绝对准确客观,如有异议请联系文轩。
电邮 :Mr.Wenxuan@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