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上回咱聊到郑庄公一箭射得周天子没脾气,诸侯们算是彻底看清了,周王室是真的不行了,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
可郑庄公死后,郑国就陷入了兄弟相残的乱局,这时候东边的齐国冒了出来,出了个能镇住场子的主儿,靠着一个“贪财逃兵”好友的帮忙,成了春秋第一个霸主,这俩人的故事,比戏文还精彩。
故事得从一对奇葩好友说起。春秋那会儿,颍上(今安徽颍上)有个叫管仲的年轻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却偏偏跟齐国贵族子弟鲍叔牙成了铁哥们儿。
俩人情分有多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起做事时,管仲坑了鲍叔牙不止一次,可鲍叔牙偏偏把他当宝贝。
最早俩人凑钱去南阳做生意,赚了钱分账时,管仲总得多拿一份。
鲍叔牙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劝他:“这管仲也太贪心了,哪有这么分账的?”
鲍叔牙却摆摆手:“他家有老母亲要养,比我困难,多拿点应该的。”
后来俩人一起当兵打仗,每次冲锋时管仲都躲在后面,撤退时却跑得比谁都快,三次上战场,三次临阵脱逃。战友们都笑他是懦夫,鲍叔牙又站出来解围:“他不是怕死,是不能死,老母亲还等着他养老呢。”
更离谱的是,管仲三次当官,三次都被国君罢免,成了朝野上下的笑柄。鲍叔牙照样不嫌弃,还跟人说:“不是他没本事,是那些国君没眼光,没给他施展的机会。”
![]()
后来管仲自己都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话可不是客套,《史记·管晏列传》里明明白白记着,这对好友的情分,是真金不怕火炼。
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襄公,这主儿是个荒淫暴虐的主儿,跟亲妹妹乱搞,还杀了鲁国国君,把朝政弄得一塌糊涂。
鲍叔牙和管仲都看出齐国要乱,合计着给自己找后路,鲍叔牙去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则跟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
这俩公子都是齐襄公的弟弟,算是潜在的国君候选人。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果然被大臣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可这公孙无知也不是省油的灯,刚上位就得罪了贵族雍禀,第二年就被雍禀杀了,齐国一下子没了国君,乱成了一锅粥。
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抢着回国继位。公子小白在莒国(今山东莒县),公子纠在鲁国(今山东曲阜),谁先到临淄谁就赢。
公子小白的亲信高傒赶紧送信,让他连夜赶路;鲁国也派军队护送公子纠,还让管仲带一队人去堵截公子小白,毕竟少一个对手,公子纠继位的把握就大一分。
![]()
管仲带着人在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上埋伏,没多久就看见公子小白的车队飞驰而来。管仲瞅准机会,搭弓射箭,“嗖”的一声正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反应极快,立马捂住胸口倒在车里,假装中箭身亡。管仲一看得手,赶紧派人回鲁国报捷:“公子小白死了,公子纠可以慢慢走了!”
鲁庄公信以为真,带着军队慢悠悠地护送公子纠回国,足足走了六天。可他不知道,这六天里,公子小白早就趁着夜色赶到了临淄,在高傒等贵族的拥戴下继位了,也就是齐桓公。
等鲁军到了齐国边境,迎接他们的不是欢迎队伍,而是齐桓公的大军。双方在乾时(今山东桓台)打了一场,鲁军大败,鲁庄公坐着轻车才逃回鲁国。
齐桓公还不解气,让鲍叔牙带兵攻打鲁国,给鲁庄公写了封信:“公子纠是我兄弟,我不忍心杀他,麻烦你们动手;管仲和召忽是我的仇人,必须交出来,我要把他们剁成肉泥!”
鲁庄公吓坏了,赶紧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主动要求被送回齐国,他知道,鲍叔牙一定会保他。
管仲被装在囚车里送到齐国边境,鲍叔牙早就等在那儿了,亲自为他解开枷锁,带他沐浴更衣,然后引荐给齐桓公。
齐桓公一见到管仲,就想起那支差点要了他命的箭,气不打一处来:“把这小子拉出去砍了!”
鲍叔牙直接拦住:“君上要是只想守着齐国这一亩三分地,有我和高傒就够了;要是想当诸侯的头儿,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愣了:“他是我的仇人,还能帮我称霸?”
鲍叔牙说:“管仲的本事,我可比不上。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君上可别错过机会!”
![]()
齐桓公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虽然心里有气,但他知道鲍叔牙不会骗他。他压下怒火,召见管仲,跟他聊了三天三夜,聊的全是如何称霸诸侯。
越聊齐桓公越兴奋,最后拍板:“就你了!”任命管仲为大夫,主持国政,后来还拜他为相,地位比鲍叔牙还高。鲍叔牙却毫不在意,反而比自己当相还高兴。
这“鲍子荐贤”的故事,《国语·齐语》里有详细记载,后世都说鲍叔牙有“知人之明”,可咱得说句公道话,没有齐桓公的容人之量,再贤的人也没用。
管仲一上台,就搞起了改革,核心就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简单说,就是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再谈规矩。
当时齐国的情况是,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早就名存实亡了。管仲没搞一刀切,而是推行“相地而衰征”,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肥瘠、远近定赋税,肥田多交税,瘦田少交税。
这招既公平又增加了国家收入,《左传》里说,推行没几年,齐国的粮仓就堆得满满的。
齐国靠海,有鱼盐之利,管仲又在海边设了“三虞官”“三衡官”,专门管理渔盐业,还鼓励老百姓晒盐捕鱼,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卖到其他诸侯国。当时各国都缺盐,齐国的盐卖到哪儿都抢手,赚得盆满钵满。
他还鼓励手工业,让工匠们聚居在一起,互相切磋手艺,提高质量;对商人更是放宽政策,在边境设关市,贩卖鱼盐不征税,让商人有利可图。为了方便交易,管仲还让国家铸造钱币,调控物价,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
经济搞上去了,管仲又着手整顿军事。他搞了个“兵民合一”的制度,把居民组织和军队编制绑在一起:五家为一轨,出一人当兵,组成一伍;十轨为一里,组成一小戎(五十人);四里为一连,组成一卒(二百人);十连为一乡,组成一旅(二千人);五乡为一军(一万人)。
齐国一共有十五个士乡,刚好组成三军,分别由齐桓公、国子、高子统帅。农闲时大家一起围猎,练习打仗;有战事时直接出征,既节省了养兵的费用,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当时齐国兵器不足,管仲又想了个招: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的,交一副犀甲和一支戟就能免罪;犯轻罪的,交一面绣盾和一支戟;犯小罪的,交罚金;就连打官司,都要交一束箭当诉讼费。
这么一来,老百姓主动交兵器,齐国的甲胄兵器很快就充实起来了。《管子·小匡》里说,改革三年后,齐国“兵甲充足,士民勇敢”,已经有了称霸的资本。
![]()
实力够了,管仲给齐桓公定了个称霸的口号:“尊王攘夷”。
“尊王”就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毕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打着他的旗号做事,名正言顺;“攘夷”就是对抗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国,这些异族经常侵扰中原,各诸侯国都深受其害,帮他们打异族,自然能赢得支持。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打不过,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带兵出征,不仅打败了山戎,还一直追到孤竹国(今河北卢龙),把山戎彻底打服。
燕庄公感激不尽,送齐桓公回国时,不知不觉就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诸侯之间送别,不能越过国境,这地方就送给燕国吧!”他还叮嘱燕庄公:“要重修召公的德政,按时给周天子纳贡。”
诸侯们听说这事儿,都觉得齐桓公讲义气,纷纷前来归附。
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卫国国君被杀,都城被烧,老百姓四处逃亡。齐桓公又带着诸侯军队救援,击退狄人后,还帮卫国重建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让卫国得以复国。这两次“攘夷”行动,让齐桓公的威望直线上升。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又带着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当时很强盛,根本不怕齐国,楚成王派人问:“你们齐国在北边,我们楚国在南边,八竿子打不着,为啥来打我们?”
管仲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当年召康公给了我们先君太公讨伐诸侯的权力,你们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导致周天子祭祀时没有缩酒的东西,这是一罪;当年周昭王南征,在汉水失踪,这事儿我们还没问你们要说法呢!”
楚国使者赶紧说:“不进贡是我们的错,我们马上补交;但周昭王失踪,你们得去问汉水,跟我们没关系!”
双方实力相当,打起来两败俱伤,最后握手言和,楚国答应恢复向周天子进贡,齐桓公也撤兵了。这一战,没打起来却达到了目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稳了。
![]()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鲁、宋、卫等国国君都来了,就连周天子都派周公来参加,还赐给齐桓公祭庙肉、彤弓矢和大路(诸侯朝服之车),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这是齐桓公最风光的时候,他站在盟坛上,看着底下臣服的诸侯,想必会想起当年那个射他一箭的管仲,要是没有管仲,他顶多是个守成的国君,成不了春秋第一个霸主。
可谁也没想到,霸主的结局会如此凄惨。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你要是走了,谁能当国相?”
管仲说:“国君最了解大臣,您自己选吧。”
齐桓公问:“易牙怎么样?他为了让我尝鲜,杀了自己的儿子做肉汤,对我多忠心啊!”
管仲摇摇头:“杀子讨好国君,不合人情,不能用。”
齐桓公又问:“开方呢?他放弃卫国公子的身份,跟着我十五年,连父母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多忠诚啊!”
管仲说:“背弃亲人讨好国君,不合人情,不能用。”
齐桓公再问:“竖刁呢?他为了伺候我,自宫当了太监,多贴心啊!”
管仲叹了口气:“残毁身体讨好国君,不合人情,不能用。”
管仲死后,齐桓公一开始还听他的话,把易牙、开方、竖刁赶走了。可没了这三个人伺候,齐桓公觉得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没过多久就把他们召了回来。
这三人一回来,就开始兴风作浪,挑拨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太子之位。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生病,这三人直接带兵把齐桓公软禁在宫里,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
齐桓公躺在病床上,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最后在饥寒交迫中羞愤而死。他死后,五个儿子互相攻打,没人管他的尸体,尸体在宫里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户里爬了出来。
直到新国君无亏继位,才把他收敛下葬。《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记载的这个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一代霸主,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都是因为不听管仲的劝告,重用了三个“不合人情”的小人。
回头再看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俩人能成功,缺一不可。
![]()
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鲍叔牙有识人之明,而齐桓公最难得的是容人之量,能原谅射自己一箭的仇人,还把国政交给对方,这份魄力,不是一般国君能有的。
可他晚年的失败也警示我们:再厉害的人,一旦骄傲自满、听不进劝告,也会栽大跟头。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主地位就保不住了。南边的楚国越来越强,西边的晋国也崛起了,一个叫晋文公的国君,靠着流亡十九年的经历,励精图治,成为了齐国之后的又一个霸主。他的流亡路上,发生了不少传奇故事,比如“退避三舍”“寒食节”的由来,都跟他有关。
这个晋文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称霸的?咱下次接着聊。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尹小林校注:《二十六史:完本精校大全集》,微信读书,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