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失信人、黑名单、老赖,随便拎出来其中任何一个标签,都足够让这类人群颜面无存、举步维艰。
比如:
不能坐飞机和高铁,不能买豪车和奢侈品,不能贷款,不能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还把你的名字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开,有的甚至在社区、单位公告栏张贴,直接让你社会性死亡。
前段时间,那个“在格力没拿工资”的王自如,不就是因为上了黑名单只能坐在绿皮火车上吃泡面么。
甚至连“一个小目标”的王健林,都上了一天的黑名单。
现在,哪怕贴上再多的这些标签,这类人群也基本无感。
上个黑名单那又那样,他们照样可以住豪宅、开豪车,他们有司机、有助理啊。
你去起诉他们,他们随便你起诉,反正资产都已经转移了,企业也破产清算了,虱子多了不怕咬,死猪不怕开水烫,爱咋咋的。
这就造成了社会信用逐步崩塌的恶劣结果。
你想想,当借钱不还的人活得比守信的人还滋润,谁还愿意讲信用?
当判决书和失信名单就是一张废纸的时候,谁还敢再借钱出去?
真到最极端的时候,企业之间不相信合同,银行不敢放贷,投资者不敢进场,那经济还怎么流通呢?
所以,面对众多排队等着叫号、上架了也不一定处理得了的法拍房,银行也没辙,不得不示弱,把姿态放低,好声好气跟他们商量,要不然每个月象征性还点,都不容易,尽量别崩。
负债不是毒药,相反,良性负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剂良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
为了修复普通人的资产负债表,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10月27日,央行传来推动信用“大赦”的好消息,央行潘功胜行长亲自发布:
疫情期间因为困难还不上贷款、被拉进征信黑名单的人,可以申请信用解禁了。
这打破了过去五年才能修复个人征信的铁律。
修复信用的条件,也设置得很讲究:
违约金额不高+已全额还清。
![]()
图片
什么意思呢?
相当于精准筛选出一批“有还款能力和意愿、但被历史拖累”的优质潜在借款人。
很多老板可能是创业失败、资金链断裂、行业寒冬下的“诚实而不幸”的人,但是他们一旦被纳入名单,银行立马抽贷,供应商断货,员工离职,企业可能就瞬间倒闭。
对于他们来说,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不还钱,越被限制;越被限制,越还不起钱。
很多人确实也有心还钱,想好好再二次创业,但所有资源都被抽走了,还各种条条款款给你堵着,那注定很难翻身。
另外,过去信用修复流程复杂,条件苛刻,很多人就算还了钱,但是黑名单却迟迟下不来,企业还是贷不了款。
所以在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始搞分类管理,严格区分“失信”和“失能”:
“失信”就是有钱故意不还的人;“失能”就是想还又没钱还的人。
现在开始“精准治理”:
对失信者,往死里打;
对失能者,给条活路,开放了相应的窗口,其不良征信记录将不再展示,主动推动信用修复“摘帽”。
本次央行定向“信用救济”,表面是帮人翻篇,实则是为了给社会的信用体系装上“再生功能”,激活未来的信贷需求,让那些诚实的人,重新拿到贷款资格,去开店、进货、买房,把经济的轮子接着转下去。
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说2024年全国人民法院纳入失信名单共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这是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这一趋势在2025年得以延续,今年上半年,新纳入失信名单人数为103.3万人次,前三季度则为167.2万人次,分别同比下降2.46%和2.45%。
另外,还有280多万人通过信用修复,重新回归了市场。
![]()
图片
对于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国家正在从“惩罚失信”走向“激励守信”。
其次,也说明国家的治理体系正在变得更聪明、更灵活、更有弹性。
当下,有人建议可以更进一步对《征信业管理条例》中5年的违约信息保存期进行修改,从目前的5年单一期限,改为根据不同的贷款类型、失信的严重程度、主观恶意程度等确定不同的公示期限,使征信体系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
这显然需要对更多因素进行考量,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尤其是考察新的实践效果后,水到渠成地推动。
总之,变革会越来越好的,冷冰冰的法律也会越来越有温情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