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各类心理类直播间层出不穷,它们多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观众点进去观看、与主播在线互动,引导观众进行后续的课程购买。有年轻人表示确实有帮助,也有人觉得是“噱头”“不专业”“骗钱”。
近年来,受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不少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面临心理问题,继而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需求。而打着“速成”“专业”等旗号的网络心理直播课,因其匿名性、便利性,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选择,有人买课后心理获得了疗愈,而另外一些人买课后不但疗愈不成,反而受到了某种伤害。
此前,媒体报道就列举过一个案例,有人花600元50分钟网购了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完之后我的情绪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在上述报道中,有心理学研究生进入心理直播间测试发现,有“主播明显不靠谱,根本就不是心理学”。有学者指出,不专业的理念灌输,反而会激化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让关系变得更糟。
也就是说,“不专业”的心理咨询直播课,对心理不健康的人反而是“二次伤害”。在购买咨询服务前,某些人的心理已经受到一次伤害,需要的是专业的疗愈。而不专业的网络心理直播课,其所传递的理念,可能误导消费者加重心理问题;而且消费者在公开直播中袒露内心的伤口,其他网友不当评论也是伤害。
之所以出现“不专业”网络心理直播课,主要是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师泥沙俱下,部分人是“滥竽充数”,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为了赚钱就冒充专业心理咨询师接单,其服务质量可想而知。实际上,心理质询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支撑,包括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证标准,市场上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呈现“乱飞”局面,部分培训机构以“零基础速成”“包证上岗”诱导消费者获取证书。某些所谓持“证”的心理咨询师,由于资格证书是花钱购买,未经专业培训,自然无法提供专业服务。
当“不专业”的网络心理直播课,解决不了消费者的心理问题,就不免给人留下打着“专业”旗号“骗钱”的印象,涉嫌侵权。这需要引起消费者、直播平台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有心理问题应该到医院心理门诊就医,而不是图省事,在网上花钱购买相关服务。即便网购,也要认准专业直播间。
何为专业直播间?比如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陈晓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科研、咨询20年,其开设的心理直播课,专业知识和经验都值得信赖。这也需要平台对心理直播课进行合理筛选,要么选择口碑好的向网友推荐,要么对心理咨询师专业性进行审核认证。
另外,健全网络心理直播的相关法规政策也很有必要。比如上海市出台的《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对其他地方或者对国家层面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和《心理治疗规范》,也需要落实到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网络心理直播课、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纳入国家统一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