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决人口危机,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0
分享至

本周看到一位国内顶级大学副教授谈人口危机的演讲视频,视频很火,本想发文批判下,想了想没必要,简单提提得了。

因为这个演讲的核心目的是流量,演讲者本人也未必真的关心人口问题,体现在演讲前后内容严重错配。前面以结婚对数、新生儿出生数、总和生育率等三个数据论证危机严重,提出耸人听闻的“83年后中国只剩4亿人”的警告;然而后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是缓解孩子教育压力、批判普职分流的危害、降少内卷、提前规划引进移民等,头重脚轻到就好像把鲸鱼的脑袋强行安在了小白鼠身上。

观点是次要的,毕竟人口危机是事实,她说的对策也有一定作用,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畅所欲言。但她毕竟顶着中国最顶级大学副教授的头衔,就不能降低到一般自媒体和公众的标准。其20分钟演讲前后自相矛盾,还存在以短期静态剖析长期动态等诸多逻辑问题,比如前面认为日韩刺激生育的措施没用,后面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还不如日韩方案。

小镇觉得顶级大学副教授总不至于是这种学术素养,感觉更像是MCN机构的运作,甚至稿子都可能是代拟稿。这并不奇怪,几个月前另一位顶级大学副教授被举报短视频文案全文抄袭,后来负责运营的工作室公开道歉称工作人员抄袭、审稿不严,这位副教授并不知情只是出面念稿。如果是MCN机构运作,那的确非常成功。

小镇最近在整理2022年以来旧文,已经整理到2022年4月。这篇3年半前的文章放在今天仍然适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回应这位副教授讨论的人口危机问题。

国家已经在着手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生育是一场长期、复杂、综合性的“战争”,需要考虑各领域工作持续推进,还要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比,尽可能“一箭多雕”。比如“健康中国”“体重管理年”就是促进生育的基础工作之一,因为当前影响生育的重大负面因素,就是全民身体素质,再好再强力的促生政策,也必须以适龄人口普遍身体健康作为基础。

除了这篇文章,小镇还转发了同一时期的另外两篇文章。分别是2022年4月3日的《》,探讨为何网络言论分歧严重;以及2022年4月7日的《》,有助于理解国家近年来针对平台的监管改革。


2022年两会,人口、生育成为代表委员尤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很多代表、委员侃侃而谈。

他们谈二胎、谈三孩,有的把记者采访搞成调研,问记者到底国家要怎么做,才愿意生二孩?还有的说要给生三孩的家庭减免一半的房贷利息,至于要求国家每年给提供补贴的更是常见。

非常热闹,热闹到小镇差点以为TA们是认真的。

小镇其实能理解,“人口+生育”两个话题,在老龄化和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背景下,令国人格外焦虑。人口问题的背后,人们实际担心的是生活压力、收入水平、未来预期以及个人养老等等现实问题。

以这个角度写建议提案一定会受到关注,更妙的是,这是一个少有的不得罪任何既得利益的话题,不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提案就更加安全了,还能展示忧国忧民。

可能有朋友会提出质疑,认为无论如何提总比不提好。但小镇不这么看,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抓住根本,不能浪费时间在表层,这些建议提案调研流于形式、甚至没有调研,提出的措施不切实际,并没有找准问题根本。

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危机?更应该关注什么?

从总和生育率和7普数据、2021年新生儿数据来看,中国人口危机是显而易见的,新生儿数量锐减、老龄化正在加速,但是有两个关键点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第一:这个危机真正出现至少要在10年后。

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即使按照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16岁计算,中国此前生育高峰发生在2016年,当年新生儿数量为1846万人,也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内、2032年以前,中国总劳动人口大体维持不变,未来10年最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构性摩擦带来的就业难题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未来教育普及程度,今年出生的新生儿要想接受完教育,基本要在22岁以后了,那么2032年这个期限还要再往后延长。这还没有考虑未来必然实施的延迟退休。

因此,真正的人口危机发生在未来,我们还有至少10年的时间去解决,只要在未来10年内我们能够把生育率提上去,考虑到科技进步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提升,虽然会有一段危险期,但仍然可以较为平稳的度过。

这也是国家并没有针对生育采取大动作的根本原因,表现得较为克制,事有轻重缓急。

第二:解决人口危机,更有效的方法并不是直接鼓励生育。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好的治病方式,治病不能只医治疼痛的部位,更要追究病根。改革也是一样,要从全局考察其根本,决不能一直停留在治标的层面,更要抓住根本。

解决人口危机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人口危机了、未来人少了,条件反射的得出要鼓励生育的结论,这就是“头痛医头”,有用但没有抓住根本。

人口危机的根本是劳动人口、生产的社会财富不足,导致全社会运转困难,但与其考虑如何促进人口增量,为什么不去想想我们把存量人口维护好了吗?

中国现在有14亿多人口,劳动力人口高达8亿多,其中仅官方统计的灵活就业人员就超过2亿,农民工总量达2.92亿,农村还有5亿常住人口;2020年脱贫攻坚结束,近亿人刚刚摆脱绝对贫困,他们还有后代开始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事更有效率的产业。

不仅仅是农村,2022年高等教育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但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已经接近20%,这还不算拿到三方协议实际没有就业的,未来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增加,直接导致今年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暴增。

我国劳动者收入仍然很低。同样在两会,围绕是否提高个税起征点也产生了争议,有的代表提出应该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每月,而有的代表反对,表示现在5000元起征点能缴纳个税的已经是少数了,仅占中国人口的14%。

这两位代表说的话暂且不去评论,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哪怕是5000元每月的税前工资,也仅有1亿人左右能够拿到,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资格”缴纳个税。

以上简单列举的数据,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当前的人口危机,相比增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激发存量人口的活力、提高存量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现在的生育问题,绝不是不生二孩、三孩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不生孩,是连一孩都没有的问题,先有一孩才能有二孩甚至三孩。

不能一边高喊人口不够了要鼓励生育,另一边却对大量存在的人力资源浪费视若罔闻,这又何尝不是缘木求鱼?如果把代表委员们提出来的这些庞大的财政补贴用于更多解决已经成年的劳动力人口的现实难题,会不会更有效呢?

为什么现在结婚率、生育率如此之低?

关键在于两点:城市人口生活压力大、大量农村人口飘在城乡中间没有归属。

关于城市的问题已经有太多人讲过了,在此不再赘述,更加关键的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面临漂泊和城市生活压力大的双重困难。

根据七普数据,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乡村户籍人口达7.71亿人,其中有2.92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迁移,回不去农村、也留不在城市,这种漂泊的状态,直接导致生育受到极大限制。

为什么要搞乡村振兴,就是要想办法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的力量激发出来,给他们更好的就业、更高的收入、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和人居环境。

上周小镇写了一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总纲性的文章《》,有朋友留言:只有把农村人口都迁到城市,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但一个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不可能在短期内接受如此庞大的人口。

近几十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但近几年已经低于1%,也就意味着每年最多有1000万人从农村留在城市,而我们现在还有6亿的农村常住人口,就算不考虑多数农村人能否承受城市的生活成本,单单这么多人集中来到城市,会将城市房价推高到何等程度?

但又不能不管,无论是中国的国家性质,又或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都必须想办法把庞大的农村人口力量激发出来。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想办法把农村搞上去,实现农民的就近就地就业,更关键的要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搞上去,让农村享受到跟城市接近的生活保障,同时仍然保持农村较低的生活成本。这就是乡村振兴中非常关键的“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成为关键。

更加安定幸福的生活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很多问题,包括今天提到的人口问题。

只可惜,国家对农村重视,但社会各界对农村关注度不够,愿意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思考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与农村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研究出来也很难得到关注,倘若研究出一些农村存在的严重问题,还可能对研究者带来压力。

这是整个社会的倾向变化,相比土里土气的农村,更被关心的还是五光十色的城市,而这也影响到了舆论、媒体,这就像小镇昨天提到的“信息茧房”一样,一些代表委员也会选择投其所好,闭门造车个把小时就完成建议提案,还能得到舆论的一片叫好,又何必塌下身子去研究实际问题?

但这样流于表面的建议提案吸引了太多注意力,不是好事。

解决中国的人口危机,与其考虑增量,不如多想想如何做好存量,让已经成年的人生活更加幸福,生育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对华免签14天!亚洲最低调的国家,安全系数高,却只有1%国人去过

对华免签14天!亚洲最低调的国家,安全系数高,却只有1%国人去过

泠泠说史
2025-11-08 15:40:52
远华集团总裁赖昌星,在狱中对董文华的回忆,让无数人咋舌

远华集团总裁赖昌星,在狱中对董文华的回忆,让无数人咋舌

晓艾故事汇
2025-08-11 17:19:44
张柏芝前老板曝猛料:为了钱像狗一样舔我!到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

张柏芝前老板曝猛料:为了钱像狗一样舔我!到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

八星人
2025-11-07 10:49:22
周末大事! 甲骨文、 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 CDS暴涨, AI会重演08金融危机吗?

周末大事! 甲骨文、 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 CDS暴涨, AI会重演08金融危机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10:19:24
内蒙古14岁农村少年发明“浇水神器”斩获全球金奖,老师:他曾获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一等奖,发明灵感源于母亲做饭产生的水蒸气

内蒙古14岁农村少年发明“浇水神器”斩获全球金奖,老师:他曾获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一等奖,发明灵感源于母亲做饭产生的水蒸气

极目新闻
2025-11-07 20:56:35
基翁:苏比门迪是欧洲最佳中场之一;赖斯像是现代版的罗布森

基翁:苏比门迪是欧洲最佳中场之一;赖斯像是现代版的罗布森

懂球帝
2025-11-09 17:25:24
鹿晗和格格打起来的瓜

鹿晗和格格打起来的瓜

热闹吃瓜大姐
2025-11-07 19:22:37
全运会乒乓球:全国女单冠军拒绝爆冷,4:1逆转,孙颖莎对手出炉

全运会乒乓球:全国女单冠军拒绝爆冷,4:1逆转,孙颖莎对手出炉

国乒二三事
2025-11-09 07:10:12
格列兹曼:我更想上场而不是坐着,但我接受这一安排

格列兹曼:我更想上场而不是坐着,但我接受这一安排

懂球帝
2025-11-09 04:00:36
中国最硬的刚需崩了:年轻人开始整顿殡葬业

中国最硬的刚需崩了:年轻人开始整顿殡葬业

诗意世界
2025-10-08 11:00:43
老公车祸急救,我缴费发现85万只剩6.36,转身对医生说:放弃治疗

老公车祸急救,我缴费发现85万只剩6.36,转身对医生说:放弃治疗

张先森故事汇
2025-11-08 11:24:02
美国称: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淘汰4000年的东西他们还在用

美国称: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淘汰4000年的东西他们还在用

文史微鉴
2025-11-05 11:23:04
还会再买吗?国米夏窗第一“购买对象”再次逼宫,马洛塔想入手么

还会再买吗?国米夏窗第一“购买对象”再次逼宫,马洛塔想入手么

里芃芃体育
2025-11-09 17:05:53
浙江+大连都筹划 申花下赛季新援哪里进货 是北京国安 还是葡萄牙

浙江+大连都筹划 申花下赛季新援哪里进货 是北京国安 还是葡萄牙

80后体育大蜀黍
2025-11-08 20:22:59
就在刚刚,11月9日下午,中国男篮传来周琦、李炎哲、廖三宁消息

就在刚刚,11月9日下午,中国男篮传来周琦、李炎哲、廖三宁消息

陌识
2025-11-09 17:17:23
“替日洗白、放弃国籍”,口出狂言的赵立新,终于得到应有的报应

“替日洗白、放弃国籍”,口出狂言的赵立新,终于得到应有的报应

博览历史
2025-09-15 20:08:02
《唐朝诡事录3》开播了!仅1人被更换,原班人马再现第三部!

《唐朝诡事录3》开播了!仅1人被更换,原班人马再现第三部!

乐悠悠娱乐
2025-11-09 10:48:44
民进党最大尴尬:当年平反的政治犯,如今竟是高喊统一的铁杆统派

民进党最大尴尬:当年平反的政治犯,如今竟是高喊统一的铁杆统派

阿天爱旅行
2025-11-09 12:42:37
史上最难回答的27个问题,个个长见识!

史上最难回答的27个问题,个个长见识!

深度报
2025-11-06 22:42:21
台湾终极解决方案:土地回归祖国,人员往来自由,两岸统一新路径

台湾终极解决方案:土地回归祖国,人员往来自由,两岸统一新路径

古事寻踪记
2025-11-09 07:07:20
2025-11-09 18:51:00
大树乡谈 incentive-icons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420文章数 1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头条要闻

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默茨对华立场180度转变

头条要闻

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默茨对华立场180度转变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娱乐要闻

《繁花》事件影响:唐嫣工作被取消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艺术
数码
家居
公开课
军事航空

艺术要闻

高234米!南非第一高楼,曾问鼎非洲之巅

数码要闻

华为智慧屏更新计划公布:升级 4K 超级投屏、游戏 UX 全面优化等

家居要闻

现代自由 功能美学居所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