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10月份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魔幻主张,让很多人不禁疑惑:她这是想和中国开战吗?
为啥这样说?
你看她今天要对华强硬,明天又说修宪,后天又说防卫费要翻倍,联想到日本部署在离台湾几百公里的石垣岛上的导弹,大有一副随时要和中国开战的架势。
很多人就开始焦虑,觉得历史要重演,似乎中日之间的一场大战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如果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个究竟,你会发现事情远比“打不打”这个简单问题要复杂得多。
![]()
一、一个“优等生”的焦虑:日本到底在怕什么?
要理解日本现在的行为,你得先理解它的心态。
先打个比方。你们班上有个同学,叫“小日”,家里条件好,自己又聪明,连续当了三十年班长,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二,仅次于“老美”班长。他心里一直有点瞧不起坐在后排、曾经成绩不好的“小中”。
可突然有一天,小中像开了挂一样,成绩猛涨,不仅反超了小日,眼看着就要追上老美了。个子也长得比小日高,力气也比他大。这时候,小日心里是什么滋味?
是恐慌,是彻头彻尾的焦虑。
这就是日本当下的核心心态。它看着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军事全方位崛起,这种冲击力是颠覆性的。它过去建立起来的那点优越感,被碾得粉碎。
一个焦虑的人,是会干出不理智的事的。日本现在干的,就是两件不理智的事。
第一件,是死死抱住美国的大腿。
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是慕强的。它觉得靠自己已经没法跟中国平起平坐了,那唯一的出路,就是抱紧更强的大腿——美国,更何况二战之后,日本政治上依附美国,经济上被其操控,加上日本政府对美国“无底线迎合”的态度,让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暴露无遗:只要能拉住美国一起对付中国,让我做什么我都认了。
这种姿态,看似是战略选择,实则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它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了美国“印太战略”里的一枚棋子,一个用来消耗我们的前沿堡垒。它赌的是,只要我们跟美国斗得两败俱伤,它就能在旁边捡个便宜。
第二件,是拼命给自己松绑,磨自己的刀。
战后,日本被套上了“和平宪法”的枷锁,不能有军队,只能有“自卫队”。这过去是它的耻辱,但也让它省了心,专心搞经济。
现在,它觉得这个枷锁太碍事了,想要重新成为一个能打仗的“正常国家”。所以,修宪议程被提上了日程,甚至给出了2026年公投的时间表。防卫费占GDP的比例,准备从1%以内提升到2%甚至更高,还要从美国买“战斧”巡航导弹等进攻型武器,真要那样,就让日本跟“自卫”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它还把军事重心拼命往西南诸岛挪,在与那国岛上部署雷达和导弹。
要知道,与那国岛距我国钓鱼岛只有150公里,距台湾省最近处只有110公里。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它这么做的逻辑,不是因为它真的有胆子主动打过来,而是它害怕,害怕一旦真动起武来,我们要和它算总账。所以它必须在我们动手之前武装自己,准备和我们一搏。
![]()
二、台湾问题:那根一碰就炸的引线
如果说中日之间有个火药桶,那毫无疑问就是台湾。
对于台湾统一问题,如果说美国不愿看到,日本则是害怕。
日本资源极度贫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吃的喝的,几乎全靠进口。这些船从中东、非洲过来,必须经过一条水道——台湾海峡,而它则堪称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一旦台湾海峡被我们完全掌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随时可以捏住日本的脖子。我们不想让它过,它的油轮就得绕道巴士海峡,多走上千海里,成本和风险都剧增。
所以,对日本而言,台湾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地缘战略问题。它比谁都怕我们完成统一。
这就是为什么它会不断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挂在嘴边,积极拉拢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介入台海。其终极目的,就是想把台湾问题国际化,让台湾成为一个永远卡在我们喉咙里的“钉子”,让我们的崛起之路始终被掣肘。
而日本国内的右翼政客,也正好利用这一点来煽动民粹。他们跟日本老百姓说:“看,中国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我们的生命线危在旦夕,再不扩军,就要重演二战的悲剧了!”
这种操作,虽然无耻,但非常有效。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里最危险、最没有退让空间的一环。我们说这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动真格的。而日本,也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线”。两边都觉得自己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这种结构性对撞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
三、别慌,有三根强大的“刹车线”
分析了这么多风险,是不是感觉战争一触即发了?别急,一辆车除了油门,还得有刹车。中日这辆高速行驶的战车,至少有三根非常强大的刹车线,让它不至于冲下悬崖。
第一根刹车线:钱。生意太大了,谁也折腾不起。
咱们来看几个数字。2023年,中日贸易总额超过3175亿美元。日本有超过76%的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日本出口的汽车,大量销往中国;我们工厂里用的很多高端精密设备、核心零部件,也来自日本。
这是什么概念?
中日就像一对天天吵架、但生意上深度绑定的合作伙伴。虽然互相看不顺眼,甚至有可能随时散伙,但是,他们共同经营着一个价值几千亿的跨国公司,员工几十万,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也不愿轻易提出解散,否则极有可能闹得个两败俱伤,这些全部归零。日本经济会立刻崩溃,社会倒退几十年。我们这边,虽然体量大能抗,但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无论日本政府如何上蹿下跳,日本经济界却异常冷静。他们不停地游说政府,别跟中国闹得太僵。这就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在绝对的生意和利益面前,政治口号有时候挺苍白的。
第二根刹车线:实力。今时不同往日,日本心里有数。
日本右翼再疯狂,但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心里清楚,现在的中国,不是1937年的中国。
那时候我们是一盘散沙,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日本打我们是降维打击。
现在呢?我们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的军队经过几十年现代化建设,海陆空天电,各种“大玩具”应有尽有。就在今年6月,我们的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编队,首次突破第一岛链,逼近美国关岛,这种实力的展示,就是在告诉美日:别在我家门口耍横,我能打到你家后院去。
所以,面对如此实力,日本真敢挑起战争吗?
它那几个所谓的“准航母”,在我们的航母面前就是个靶子。它那点自卫队,真要开战,又能撑几天?想来它自己比谁都清楚。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日本的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经济体量,都已经跟我们不在一个量级了。它搞再多的军事扩张,一旦开战,也只是想让自己“死得体面一点”,而不可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第三根刹车线:美国。美国要的是“斗牛士”,不是“疯牛”。
日本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但是,美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一条能咬人的“狗”,去牵制、消耗中国。但它绝对不希望这条“狗”疯了,不听使唤,主动去跟中国死磕,然后把美国也拖下水。
美国的战略是“离岸平衡手”,就是自己在旁边看戏,让你们亚洲人内斗,它卖卖武器,发发战争财。如果日本真的一脚把油门踩到底,打了起来,美国怎么办?参战?跟一个核大国打全面战争?这是美国精英层最不愿意看到的。不参战?那它在亚太的盟友体系就会瞬间崩塌,霸权也就到头了。
所以,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是有限度的,是可控的。它会给日本松绑,给它武器,鼓励它去挑衅。但如果日本真的要越过红线,美国第一个会踩刹车。它要的是一个能牵制中国的“斗牛士”,而不是一头会冲撞主人的“疯牛”。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想:起码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之间不可能爆发全面战争,但“灰色地带”的斗争会异常激烈。
因为三根刹车线——经济、实力和美国——都太强大了。任何一个理性的决策者,都不可能轻易按下那个按钮。
![]()
但是,这不意味着岁月静好。
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一个“高强度竞争、低烈度冲突”的新常态。用大白话说,就是打不起来,但会闹得鸡飞狗跳。
这种“闹”,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上的“贴身肉搏”: 东海、台海,我们的军机军舰会跟他们天天照面。今天你穿越宫古海峡,明天我搞个反潜演习。这种“灰色地带”的摩擦会越来越多,擦枪走火的风险始终存在,但双方都会极力控制,不让它升级。
科技和经济上的“脱钩断链”: 美国主导的科技封锁,日本会是积极的配合者。半导体、关键材料等领域,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卡我们脖子。我们也会反制,在稀土、市场上让他们难受。这种经济战,会比真刀真枪的战争更持久,更考验耐力。
舆论和国际上的“口水战”: 他们会继续在历史问题上颠倒黑白,在国际上给我们泼脏水,把我们描绘成一个“威胁”。我们也会揭露他们的军国主义野心。这种舆论战,会一直打下去。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不要以为经济好了,关系就会自然好。也不要以为我们退让了,他们就会感恩戴德。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没有温情脉脉,只有赤裸裸的博弈。
我们能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国硬核的实力,是让他们冷静下来的最终原因。我们继续发展经济,继续提升科技,继续加强国防,让他们知道,任何挑衅的代价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未来十年,中日关系就像在走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两边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同时又时不时地伸手推对方一下。谁先掉下去,取决于谁自己先乱了阵脚,谁犯下致命的错误。
对我们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挑衅,我反制;你封锁,我自强。我们不走极端,但我们绝不退让。时间,最终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毕竟,一个焦虑的、正在走下坡路的旧强者,是斗不过一个心态平稳、蒸蒸日上的新力量的。这,才是历史的大趋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