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乌军 72 小时闪电攻势收复赫尔松造船厂与格伊岛,精准摧毁俄军第聂伯河集团军前线指挥所,这场胜利堪称现代游击战与精准打击结合的典范。
11 月 3 日凌晨,乌军集结无人机、火箭炮、米格 - 29 及苏 - 27 战机发起联合攻势,三天内完成关键目标夺取。攻势中,俄军第聂伯河集团军副司令及 12 名军官,在 150 发精确火力打击下当场阵亡,导致南线俄军指挥体系崩溃,陷入混乱。
![]()
乌军此次战术清晰高效,三步走直击要害:
侦察无人机 24 小时全天候侦察,标记俄军摄像头、雷达及观察哨等所有关键节点;
电子干扰机全程压制,让俄军通讯彻底失灵,对讲机只剩杂音;
火箭炮与空射炸弹同步突击,一举摧毁俄军 50 辆坦克、32 辆装甲车及 47 架无人机。
![]()
俄军的表现暴露多重短板:S-400、铠甲、道尔等防空系统未能拦截乌军无人机,号称滑翔炸弹克星的米格 - 31 毫无建树;去年丢失赫尔松右岸后,试图以造船厂为据点固守,最终不仅据点被夺,反而让乌军顺势突破防空网。俄宣曾吹嘘用 FAAB-1500 炸弹将造船厂炸成 “月球表面”,如今乌军却在原地插旗,俄国防部所谓 “战术撤退” 的说辞,难掩指挥失当与战场失利的事实。
这场胜利的深层意义,在于乌军完成了从苏式大炮兵到 “北约数据链 + 苏联火力 + 乌克兰战力” 的混合升级,3D 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其战场补给更具灵活性;而俄军则依赖苏联遗产,指挥体系僵化、士气低迷,所谓 “不可战胜” 的神话被彻底打破。随着冬季来临,第聂伯河水面变窄,乌军若继续推进,左岸俄军补给与撤退将面临更大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