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O+Y双免,开启晚期HCC治疗新时代!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导致治疗选择有限。尽管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案不断发展,但总体临床获益仍不尽如人意,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和探索。今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方案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HC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标志着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HCC一线双免疫联合疗法正式落地,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本期将为大家分享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强生教授带来的O+Y方案用于晚期HCC一线治疗的经典案例,深入分析双免联合策略在晚期HCC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旨在为HCC患者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探索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与科学决策参考。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患者女,66岁
主诉:体检发现肝占位1周,有乙肝背景
既往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5.96×109/L,血红蛋白 159 g/L,血小板242×109/L。
肝功能:ALB 33.4 g/L,TBIL 29.3 umol/L,IBIL 19.4 umol/L,DBIL 9.9 umol/L,ALT 49 U/L,AST 221 U/L。
凝血功能:PT 13s,INR 1.19,APTT 33.9s。
感染筛查组合:HBsAg 2797.45 IU/mL,HBsAb 0.33 IU/L,HBeAg 0.32 S/CO,HBeAb 0.02 S/CO,HBcAb 7.29 S/CO。
HBV-DNA: 2.17×10^2 IU/mL。
肿瘤标志物:AFP >2000000ug/L,CEA 4.82 ug/L,CA19-9 48.86 U/mL,CA125 120.6 U/mL。
■影像学检查
上腹部MR(2025年7月23日):1. 肝左右叶多发肿块、结节,考虑肝细胞癌并多发子灶。2. 肝硬化,脾脏稍大;腹腔少量积液。
![]()
图1 上腹部MR(2025年7月23日)
胸+全腹+盆腔CT(2025年7月28日):肝左右叶多发肿块、结节,考虑肝右叶肝细胞癌并多发子灶形成,肿瘤累及门静脉右前支及肝左、中、右静脉可能。
![]()
图2 胸+全腹+盆腔CT(2025年7月28日)
■临床诊断
1. 肝细胞癌(CNLC分期:IIIa期,BCLC分期:C期);2. 肝功能:Child-Pugh A级。
■治疗方案
第1周期:2025年7月30日予以纳武利尤单抗40mg+伊匹木单抗150mg治疗。
第2周期:2025年8月20日予以纳武利尤单抗40mg治疗。
第3周期:2025年9月13日予以纳武利尤单抗40mg+伊匹木单抗150mg治疗。
第4周期:2025年10月4日予以纳武利尤单抗40mg+伊匹木单抗150mg治疗。
■2周期后疗效评估
2025年9月11日AFP:由>2000000ug/L降至6032.23ug/L。
2025年9月11日上腹部CT:1. 肝右叶肝细胞癌并左右叶多发子灶,均较前缩小,血供明显减少;肿瘤累及门静脉右前支可能。2. 肝硬化,脾大;腹腔少量积液,较前减少。
疗效评估为疾病部分缓解(PR)。
![]()
图3 上腹部CT(2025年9月11日)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初诊即为肝细胞癌(CNLC分期:IIIa期,BCLC分期:C期),肝功能:Child-Pugh A级,影像学提示肝左右叶多发肿块、结节,考虑肝右叶肝细胞癌并多发子灶形成。2025年7月30日开始接受一线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的双免方案治疗。2周期后复查,患者AFP显著下降,由>2000000ug/L降至6032.23ug/L,影像学结果显示肝右叶肝细胞癌并左右叶多发子灶均较前缩小,血供明显减少,疗效评估为PR。
专家点评
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暴露、长期饮酒及遗传易感性等。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慢性HBV感染约占全球肝细胞癌病因的50%,而我国属于HBV感染的中高流行区,超过80%的HCC患者合并慢性HBV感染[1]。研究显示,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发生HCC的风险较非携带者高出15–20倍;同时,HBV DNA(病毒载量)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肝脏炎症及肿瘤发生风险亦显著增加[2]。感染HBV后,部分患者可经历由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再至肝癌逐步演变的“肝癌三部曲”过程,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本例患者既往有HBV感染史,影像学提示肝内多发病灶并伴大血管侵犯,肿瘤分期已属晚期,手术切除难以实施。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仍具良好的代偿能力,可耐受系统性抗肿瘤治疗(包括靶向、免疫或联合方案)。近年来,肝癌治疗模式经历了从含奥沙利铂的系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逐步发展至靶免、双免联合策略的临床探索与应用。其中,CheckMate 9DW研究[3,4]评估了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O+Y方案)对照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在不可切除H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且纳入了较多的亚洲和中国患者。结果显示,O+Y联合方案可实现快速且显著的肿瘤缓解,中位缓解时间(mTTR)仅2.2个月,客观缓解率(ORR)达36%,总体安全性良好且可控。基于 CheckMate 9DW研究的优异疗效与安全性证据,2024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已将O+Y方案列为晚期HCC一线治疗的Ⅰ级推荐(IA 类证据)[5]。
本例患者经O+Y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复查,肿瘤标志物AFP水平显著下降,影像学提示肝右叶肝细胞癌并左右叶多发子灶均较前缩小,血供明显减少,疗效评估达到PR。充分说明了O+Y联合免疫治疗快速起效与深度缩瘤的双重优势,在短时间内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肝脏天然具备免疫耐受,肝癌发生后这一特性进一步强化,形成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导致免疫治疗疗效受限。O+Y方案通过双通路协同作用,在抗肿瘤免疫的启动和效应阶段发挥互补:CTLA-4抑制剂激活并扩增T细胞、清除Treg,PD-1抑制剂恢复T细胞识别与杀伤功能。因此,O+Y方案可从免疫启动到肿瘤杀伤实现全程强化,有效重塑肝癌免疫微环境,实现更深层次的肿瘤控制与持久的生存获益。
目前,该患者仍在接受O+Y治疗和随访。CheckMate 9DW研究的扩展分析显示,在后续系统治疗中,O+Y组的第二次无进展生存期(PFS2)达19.3个月,较对照组延长3.9个月。提示该方案不仅在一线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还能实现更长的全程疾病控制,为晚期 HCC患者带来了切实可及的长期生存希望。我们期待这位患者在后续随访中继续从O+Y 双免方案获益,获得更持久的生存改善。O+Y方案在国内的正式批准,标志着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HCC一线双免疫联合疗法落地临床,也预示着晚期肝癌将进入以免疫治疗为主导的新阶段。未来,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和推广应用,这一双免策略有望惠及更多晚期HCC患者,进一步提升其整体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病例提供专家
![]()
戴强生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肺癌多学科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肿瘤综合治疗分会常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病例点评专家
![]()
潘明新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肝胆二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南粤好医生”、“广州最美医生”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胆胰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胆胰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学会胰腺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癌与肝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肝胆胰外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制定专家组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制定工作组.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8): 971-996.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20805-00448.
[2] Stella L, Santopaolo F, Gasbarrini A, Pompili M, Ponziani FR. Viral hepatit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molecular pathways to the role of clinical surveillance and antiviral treatment.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2;28(21):2251-2281. doi:10.3748/wjg.v28.i21.2251.
[3] Peter Robert Galle, Thomas Decaens, Masatoshi Kudo,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 First results from CheckMate 9DW. JCO 42, LBA4008-LBA4008(2024).
[4] Shukui Qin, Yuxian Bai, Guohong Han,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1L)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heckMate 9DW expanded analyses. 2025 ESMO GI, abstract 157P.
[5]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
Document Number: 7356-CN-250014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