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开赛,8日的男子个人赛将途经港珠澳大桥。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珠海首次开展WBGT指数(暑热指数)监测预报服务,客观量化人体冷热感受,为技术官员开展赛事风险研判、运动员调整比赛策略和提供科学依据。
![]()
比赛现场的前线气象台。
首测暑热指数助力调整比赛策略
珠海市气象局天气预报科首席预报员詹棠告诉南都记者,赛事横跨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香港、澳门,为做好全赛段的气象保障,珠海气象部门在珠海及横琴赛道布设32个自动站和2台激光雷达,实现“30米级空间分辨率、分钟级更新频率”的精准观测。同时,整合港澳20个站点数据,实现全赛道气象实况同步感知。
珠海首次开展WBGT指数(暑热指数)监测预报服务,客观量化人体冷热感受,为技术官员开展赛事风险研判、运动员调整比赛策略和提供科学依据。
詹棠还提到,港珠澳气象人组成了“赛事护航队”,广东省气象局专家关键时刻现场指导,气象部门建立“联合研判、属地服务”协作机制。为实现保障流程环环相扣、精准高效,一年来港珠澳气象专家线上沟通数十次,面对面沟通4次,不断优化协同细节。
![]()
公路自行车女子个人计时赛比赛现场。
基于多年合作基础,珠海牵头联合港澳共同研发了赛事专属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实现跨境数据实时共享,集成赛道52个自动气象站与应急移动监测车数据,构建空间分辨率达2公里的分钟级监测网。
在预报层面,系统融合卫星、雷达、风场反演等多种技术,系统融合卫星、雷达、风场反演等多源数据,实现分赛段、分钟级的精细化预报,为赛事指挥提供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撑。
“湾区标准”护航十五运会
此次赛事保障并非孤例。珠海市气象局天气预报科科长郑浩阳表示,从2009年签订合作方案至今,珠澳气象部门已建成包含双偏振S波段雷达、相控阵雷达系统等多个监测网络,建立数据分钟级共享、预警协同发布等机制。港珠澳气象部门自2013年以来共同服务保障港珠澳大桥建设和运营,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本次赛事保障,正是港珠澳气象合作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
南都此前报道。
南都此前报道,“十四五”时期,得益于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气象合作发展、数据共享与功能提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以往三地气象信息主要依靠电子邮件传递,存在实时性差、数据量有限等问题。”广东省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韩浦城曾向南都记者表示,通过推进跨境气象数据沟通,大湾区实现了气象数据整合,并建立三方联合会商长效机制,能够更准确及时地预报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天气过程。
10月11日审议通过的《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也为气象领域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加强粤港澳沟通协调,推动气象领域“湾区标准”的确认、实施和推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