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阳11月7日电 (黄小桃)11月7日,乌当区召开慢病服务能力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近年来,乌当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基层医疗体系为依托,积极探索慢性病防控与管理新模式、新路径,筑牢基层健康防线,让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位群众。
![]()
乌当区慢病服务能力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黄小桃摄
以“医防融合”为核心,创新构建“医疗—公卫—社区”协同机制。乌当区在组织架构上,建立“总院龙头引领+基层医疗机构支撑+家庭医生团队包干”三级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机制,家医团队对包干区域内居民健康负总责。
在角色转型上,临床医生兼具“治疗者”与“健康管理者”双重身份,将就诊后的患者纳入健康管理系统,并联动社区进行定期随访、实时更新,实现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全程跟踪管理。在资源整合上,加快推动从“以病种为核心的单病管理”向“以人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整合式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升级。
数据赋能,实现“预防—诊疗—康复”闭环管理。乌当区依托“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慢病全流程管理。在预防环节,通过健全完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对慢病患者实行“入户随访+健康宣教+数据监测”多维干预,按照“一人一策”管理,将疾病预防端口前移,从以“治”为中心转向以“防”为中心。
在诊疗环节,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和远程检验“四大中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2025年以来,基层通过远程系统完成放射诊断2.6万余人次、心电诊断9455人次、远程检验6248人次。
在康复环节,同步健全完善双向转诊机制,落实全程一体化转诊服务;设立中心“云”药房,统一药品目录,下放用药权限,强化基层用药规范;创建“前置审方”系统,率先在全市实现区、乡、村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线上审方”。截至目前,乌当区转诊患者1726人次,审核处方32万张,让辖区患者在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真正吃上“放心药”。
服务提升,激发“输血—造血”内生动力。乌当区实施“双向培养计划”,一方面,下派28名专家“全脱产”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坐诊、查房、授课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举办培训班,提升全区97名村医在慢病规范诊疗、合理用药、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能力水平。
同时,建立52支由总院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公卫(村医),社区网格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入户随访和健康知识宣教,乌当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水平从2022年的36.07%提升至2024年的39.20%。
下一步,乌当区将持续推进医疗资源从“治病”转向“健康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