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并非迷信!今日立冬,晚上最不能做的6件事,别忘了分享!
#立冬##我在头条晒家乡#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始开始。古人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这一天,自然界开始进入闭藏的状态,万物收敛,阳气潜藏。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立冬后的起居、饮食、情志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调整,以蓄积能量,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下基础。而在民间,关于立冬的习俗和禁忌更是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看似“迷信”却蕴含着深刻养生智慧的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立冬晚上最不能做的6件事,这些禁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
![]()
**第一件事:熬夜不睡,透支阳气**
立冬后,自然界阳气渐弱,阴气渐盛,人体的作息也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熬夜会严重损耗肝血,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长期熬夜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睡眠不足与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立冬当晚尤其要避免熬夜,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让身体进入深度修复状态。
![]()
**第二件事: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许多人习惯晚上锻炼,但立冬后晚间运动需格外注意。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冬季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导致阳气外泄,反而降低抵抗力。尤其是晚上属阴,剧烈运动后毛孔张开,寒气易侵入体内,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或太极拳,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微微发热为宜。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
![]()
**第三件事:贪食生冷,损伤脾胃**
冬季脾胃功能较弱,晚上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凉拌菜等)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泻。从中医角度看,脾为后天之本,脾阳受损会影响全身气血生化,甚至诱发慢性疾病。立冬当晚宜进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汤等,也可适量食用红枣、桂圆等温补食材。若聚餐难免,可先喝一碗姜汤暖胃,再进食其他食物。
**第四件事:情绪激动,伤及五脏**
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脏,而“恐伤肾”。晚上若因争吵、看恐怖片等导致情绪剧烈波动,会扰动体内阳气,影响睡眠质量。现代医学也证明,情绪应激会升高皮质醇水平,长期如此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立冬当晚应保持心境平和,可通过听轻音乐、泡脚、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民间有“立冬不生气,一年少病灾”的说法,正是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
**第五件事:紧闭门窗,空气污浊**
许多人冬天习惯紧闭门窗保暖,但室内长时间不通风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滋生细菌病毒。尤其晚上睡觉时,缺氧环境会影响大脑供氧,造成晨起头晕、乏力。建议立冬后每晚睡前开窗通风10-15分钟,保持空气新鲜。若担心着凉,可安装新风系统或使用空气净化器。需特别注意,燃气取暖时务必留通风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第六件事:湿发入睡,寒邪入络**
晚上洗头后若不彻底吹干就睡觉,水分蒸发会带走头部热量,容易引发头痛、面瘫(如贝尔氏麻痹症)。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寒气从湿发侵入经络,可能导致长期偏头痛或感冒迁延不愈。建议立冬后尽量白天洗头,若晚上洗必须用热风吹至全干,尤其注意后颈部的风池穴区域。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还可佩戴干发帽保暖。
![]()
这些立冬禁忌看似传统,实则蕴含科学道理。比如“熬夜伤身”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与免疫力下降直接相关;“湿发睡觉”导致面瘫的病例在神经科门诊并不罕见。古人通过观察自然与人体反应总结出的经验,与现代医学的发现往往殊途同归。
此外,立冬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调养**:适当增加高蛋白、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黑芝麻),但忌大补特补,以免上火。
- **防寒保暖**:重点保护颈部、腰腹和脚部,可每晚用40℃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 **适度进补**:体质虚弱者可咨询中医师,辨证选用膏方或药膳,如黄芪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无需完全拘泥于传统禁忌,但了解其背后的健康逻辑,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度过寒冬。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顺应天时,调整生活方式,才是立冬养生的真谛。今晚,不妨从早睡一小时、喝杯热牛奶开始,让身体与万物同步,静待春日的复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