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最近大量日本专家扎堆往中国跑,可不是单纯为了钱,因为真正勾着他们的,是比薪资实在多的科研爽感!
2025年10月中国驻福冈总领馆的“国际产学研杯”大赛上,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藤岛昭压根没提钱的事,翻来覆去就说在中国,科研想法能快速落地。
![]()
现场有记者追问,老先生只是摆摆手,说在日本填表能填到头发白,在中国三个月就能进实验室,这种速度感在日本已经消失很久了。
藤岛昭不是一个人跑,他带了整个光催化团队,二十多人,连烧杯都打包好了,直接落在上海理工大学新校区,那里给他们留了一整层楼。
日本国内有人骂他叛徒,老先生在朝日新闻的采访里只回了一句,说科研不是茶道,不需要慢慢磨,需要一口气冲出来。
这话在日本学术圈炸锅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老先生说的是实话,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年预算显示,大学基础研究经费连续五年下降,平均一个教授一年能申请到的钱只够买两台离心机。
而中国这边,2025年自然科学基金光催化方向光重点项目就批了十七个,每个项目起步经费两千万人民币,还不包括地方配套。
更关键的是审批流程,日本一个设备采购要走半年,中国这边只要安全评估过了,两个月就能到货,这种节奏差让日本年轻学者直接崩溃。
京都大学副教授佐佐木在X平台上写了长文,说自己为了等一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日本排队十个月,最后决定辞职,现在苏州实验室里那台同款机器只用三天就装好了。
![]()
佐佐木的辞职信在日本雅虎新闻底下有两万条评论,一半在骂政府无能,一半在感慨中国效率,还有人贴出苏州工业园区的实验室照片,说那里连咖啡机都是免费供应。
这种对比太刺眼了,日本媒体开始深挖,发现2024年一年就有超过四百名日本高端科研人员在中国长期任职,比2020年翻了四倍。
这些人里,材料科学方向的最多,其次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正好对应中国十四五规划里重点砸钱的领域。
日本内阁府2025年2月发布的科技白皮书里,第一次用人才流失来形容这个现象,说如果不改变现状,日本将在2030年失去在关键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但改变谈何容易,日本学术会议2024年做过调查,超过六成年轻学者认为科研环境已经不适合做突破性研究,主要问题集中在经费申请复杂和设备老化。
![]()
而中国这边,2025年开始实施的科研设备免税政策,让进口高端仪器成本直接降了三成,这对做实验科学的人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藤岛昭在上海的实验室已经出了成果,2025年3月发表在自然催化上的那篇论文,用的就是在中国买到的飞秒激光系统,这套设备在日本需要排队两年。
老先生在论文致谢里特别写了设备支持来自上海张江,这让日本学界更加尴尬,因为同样的设备在日本大学因为预算问题被砍掉了采购计划。
现在的情况是日本政府开始着急,2025年5月宣布要设立特别科研基金,每年投入一千亿日元挽留人才,但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一年总预算的十分之一。
而且申请条件依然苛刻,需要五年内没有海外任职经历,这一条就把藤岛昭这样的资深学者挡在门外了。
![]()
更讽刺的是,中国很多高校现在招聘日本学者,直接给副教授以上职称,还提供住房补贴和子女教育,这些条件在日本本土想都不敢想。
东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他在日本干了二十年还是副教授,来中国三年就给了正教授职位,还带两个博士生名额,这种待遇差距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
日本文部科学省现在开始研究中国的人才政策,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对高端人才的补贴可以达到年薪的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一百万年薪,政府再补一百万。
这种力度下,日本学者的心态开始变化,从最早的观望到现在的主动接触,很多人开始学中文,准备长期在中国发展。
日本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遣唐使,但这次不是来学文化,而是来参与科研的,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
![]()
藤岛昭在最近的演讲中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中国完成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产业化,这个梦想在日本已经推不动了,但在中国看到了希望。
台下有学生问,如果日本政府现在提高待遇,您会回去吗?老先生想了想说,科研不是谈恋爱,错过了时机就回不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