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物理泰斗,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这位从清华启程的追梦少年,用跨越世纪的漫长旅程,在无垠的科学苍穹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永恒印记。
他不仅是诺贝尔奖得主、现代顶尖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始终心怀故土的“归根翁”。今天,我们怀念杨先生,不仅是在重温他的那些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成就,更是在品读一位科学大师用整个生命历程,对科学理想与赤子情怀最完整的诠释。
![]()
科学丰碑
杨先生最为人熟知的成就,就是创新性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的定理。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普遍认为,粒子与其镜像的粒子(和原粒子寿命,质量相同的粒子,但某些行为相反)应该表现出“对称”性,就像照镜子一样,虽然左右相反,但应该遵循一致的物理学规律。
然而,杨振宁与李政道却通过严谨分析认为:在支配放射性衰变等过程的弱相互作用中,可能存在不守恒,不对称现象,“镜中世界”的物理规律确实会有所不同。
这一颠覆性理论在提出之初曾广受质疑,但精密的实验很快验证了其正确性。它圆满地解释了此前长期困扰学界的"θ-τ之谜",即为何两种特性高度相似的粒子在衰变模式上存在差异,更被奥本海默盛赞为"给被困在黑房间中的物理学家们找到了出口"。
![]()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共同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开创了华人得此殊荣的先河。
若将宇称不守恒比作惊雷划破天际,那么杨振宁与米尔斯在1954年共同构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则如同为粒子物理世界立下了根本法则。
![]()
这一理论以精妙的数学语言,统一刻画了强力、弱力与电磁力这三种基本自然力的本质特征,为后世探索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家们点亮了前行的航标。
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引下,多位科学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荣膺诺贝尔奖。学界也普遍认为,这一理论足以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支柱,深刻重塑了人类对粒子世界的本质认知。
![]()
归根报国
1971年,中美关系稍稍缓和,杨先生便作为首位归国访问的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踏上了故土。这次"破冰之旅"开启了中外学术交流的新篇章,在他引领下,一批批华裔学者相继回国访问,让封闭已久的国内学术界得以窥见世界科研前沿。
时间来到2003年,彼时81岁高龄的杨振宁做出重大决定:辞去美国教职,全职回归清华园。他的归来并非颐养天年,而是肩负着为国家打造世界顶尖基础研究机构的使命。自1997年受聘担任清华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起,他便将此视为"人生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
![]()
秉持"宁拙毋巧"的信念,他事必躬亲地投入机构建设:不仅筹集超过15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逐一面试每位候选人,成功邀请姚期智、王小云等杰出学者回国效力,还坚持为本科新生亲授《普通物理》课程。
这位年逾八旬的教授在课堂上书写工整的板书,耐心引导学生完成公式推导,以言传身教践行着培育后学的初心。
![]()
201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杨先生直言,中国最缺的就是甘坐"冷板凳"的基础人才,并力主大幅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带着详实的数据,他奔走于各部委之间,用严谨分析推动政策制定。如今国家日益重视基础科学,"强基计划"等举措推行,都离不开他一直的不懈呼吁。
回望杨先生的这一生,无论是早年开创性的科学发现,还是晚年孜孜不倦的回归耕耘,其最深层的动力,都源于这份希望祖国强大、民族自信的赤子之心。
![]()
风范长存
在杨振宁先生清华园“归根居”的书房里,两类书籍静静相伴:一是爱因斯坦的手稿,代表着他攀登科学高峰的追求;二是一套《杜工部集》,承载着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这一独特并置,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他生命的双重维度——既是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巨匠,也是深谙诗词格律的文人学者。
他经常说要“宁拙毋巧”,这不仅是治学理念,更是人生信条。在他眼中,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年过八旬的他,他仍坚持为学子亲身讲授物理课程,让每一位听课的学生都感受到大师的严谨与耐心。
对待后辈,杨先生始终谦和温厚。共事多年的朱邦芬院士回忆,无论在学术探讨或日常交流中,他总是耐心倾听年轻人的见解,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记下来,遇到不解之处也会虚心求教。这份胸襟让年轻学者们感受到了一份真正的平等与尊重。
![]()
2021年某场学术研讨会上,期颐之年的杨振宁忆起50年前与挚友邓稼先的告别,再次提及了信中那句殷切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深情地说:"稼先,我懂得说的'共同途'之深意。这五十载春秋可以作证,我们未曾辜负你的嘱托。"这番话既是对故友的告慰,也是对自己毕生的总结,他用实际的行动,践行了与祖国的科学事业同途共进之誓言。
![]()
结尾
回顾杨先生的百年人生,就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样——走了一个“圆”。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少年,历经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远渡重洋在美国取得成就,最终又回到清华园,完成生命的归根。这个圆,不仅是他个人轨迹的循环,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完满。
这位跨越世纪的智慧长者,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科学探索与人文情怀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个人成就与家国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这位物理大师的学术成就,更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将才华,品格与情怀融为一体的生命典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