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此处 购买本刊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之维
摘要: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系统性社会变革。在现代化逐渐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中国作为后来者,成功推进和拓展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然而,在解释中国现代化成就的国际学术讨论中,政治的作用通常被忽略,或者被“中国特色”一笔带过。实际上,在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的政治分析框架中,以国家现代化为总目标的“使命型政党”“自主性国家”“有为型政府”及其在与社会互动的整体效用下所形成的适应性治理,可以被视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制度原因。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不仅与既有知识体系相互印证,而且在政党建设、国家建设、政府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为后发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镜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使命型政党 自主性国家 有为型政府 适应性治理
作者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李修科,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重庆 401120)。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其世界意义
摘要:现代化是特定主体在多样领域推动现代性变革的系统过程,相同的要素构成与不同的组合配置从根本上塑造了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各国现代化的多彩图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立足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化辩证法,聚焦塑造现代化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从现代化要素构成的相似性与取值的差异性视角加以考察。因此,统筹历史、人民、政党、国家、社会等多重维度,以始发坐标、发展旨归、领导力量、实现载体、实践形态为基本要素,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发”的历史逻辑、“为何而生”的人民逻辑、“因何而兴”的政党逻辑、“依何而存”的国家逻辑以及“向何而进”的社会逻辑,以此为系统论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提供一个学理化体系化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世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逻辑理路
作者吴志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9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进路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仅具有突出的本土特质,也蕴含了能够回应现实的卓越智慧,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根脉。近代以来,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引发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学科化调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其创造性转化的指导理论,进而深刻揭示了所应关注的中心议题,有效破解了以历史分期为代表的前置难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有必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精华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为答好时代命题提供历史启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两个结合”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836);魏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武汉 430079)。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依附论的成败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启示
摘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建构自主的理论体系。纵观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程,拉丁美洲国家提出的依附论可谓是发展中国家成功建构自主理论体系的先例。其成功并不意味着依附论取代了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是指学者们建构了一个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分庭抗礼、自圆其说的理论,并将其进行了成功的国际传播;其在理论上的缺陷与实践上的失败则意味着,如同西方现代化理论,它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但从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逻辑来看,依附论的成败启示我们,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视理论创新与知识积累、传承之间的关系,创造适应于自主知识生产的学术组织形态,发挥国际学术出版、国际学术合作等在学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 依附论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
作者钟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 200030)。
艺术心性论的发生与中国艺术精神
摘要:诸子时代形成的道德心性论和道家的“悟道心性论”,包含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实践和经验成为可能的先验底基的“反显”和自觉。在这一思维方式的范导下,艺术心性滥觞于汉以前“诗言志”“乐由心生”的思想,在魏晋时期“玄学心性论”的孕育下,完成了审美的主观合目的性从玄学中的分离。这个过程包含四个标志性话语事件:《文赋》《文心雕龙》确立了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文心”,从而与玄学的“悟道心性”扬镳;《文赋》标举“诗缘情”,与“诗言志”观念分途,揭橥了“情性”在艺术心性中的本体地位;《画山水序》 “澄怀味象”的思想,与“含道映物”分轨,确立了心性论本体的意旨;“言意之辨”消解了儒家“名教”符号观,孕育了人的符号(语言)—形式的赋形,成为确立独立之艺术心性的重要机制。艺术心性论成为形塑中国艺术精神的底基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原理。
关键词:艺术心性论 神思 情性 符号(语言)—形式的赋形心性 艺术精神
作者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脑机接口伦理的人机共同责任范式建构
摘要: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正在颠覆传统道德责任观的哲学根基。传统责任观所依赖的主体性、控制力与认知三大条件在脑机接口情境下面临系统性失效:主体性因脑机融合而消减,行动者从生物个体演变为神经—技术复合体;控制权被分布式重构,改变了心理意向与行动结果之间的线性因果链,代之以算法植入、潜意识触发等多重因素引发的过度决定;认知模式转向集成系统化,技术深度介入感知、决策与执行的认知闭环。分布式道德责任理论虽突破了传统个体主义范式,但也难以适配脑机接口以神经界面重构能动性物质基础的技术定位。因此,脑机接口伦理须建构基于延展能动性的人机共同责任范式:在承认技术延展责任边界的同时,强调人类主体性在伦理秩序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脑机接口 主体性 具身性 延展能动性 人机共同责任
作者李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
艺术的祛魅与技术的施魅:人工智能艺术语言的哲学阐释
摘要:人工智能艺术是艺术语言的自动化生产和形式化尝试。首先,从语言角度解析图灵测试可知,图灵实际上是将思考等价于语言的自动生成,人工智能语言的技术逻辑是拟合与转码,而人工智能文本作为艺术被接受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接受惯性与艺术共识;其次,人工智能艺术美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蕴含“有目的的不合目的性”,语言的自动化生产导致了衍文本的泛滥,人工智能艺术语言是一种物化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的形式化表明人们试图用技术为艺术寻找规律、为艺术祛魅,但是其内在化又促成了技术的施魅;最后,人工智能艺术语言的形式化导致其辩证性的消失,这种艺术语言成了资本驱动下的智能文化产品,考察人机关系是为了避免人与机器的控制悖论,只有将人工智能视作行动者网络的一部分,成为平等对话的一方,人工智能艺术才能得到救赎。
关键词:人工智能 艺术语言 物化 辩证法 行动者网络
作者陶锋,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天津 300350)。
区域国别学与区域史、全球史的内在逻辑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术界在地区研究、地理学和区域史等领域发生学术转向,出现了区域世界、新区域地理学和新区域史等研究取向。它们对于“区域”的认识趋于一致,即认为区域本身是多样性的、变动的,区域的形成源自内部的互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与此同时,全球史蓬勃兴起,并且越来越超越单线条的、大规模进程的研究,关注人类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传统的地区、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大陆等同质性研究单位转化为新区域,构成全球性研究单位。理解这种学术脉络对于区域国别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了解世界的学术追求之外,采用新区域史的研究路径,在具体区域场景中深入研究人类交往机制及其历史演变,推动全球性区域、国别的形成,助力全球化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新区域地理学 新区域史 全球史 全球性研究单位
作者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089)。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慈善财产法律制度的中国建构
摘要: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呈现出从传统慈善转向现代慈善的趋势,但现有慈善资源尚不能满足共同富裕对第三次分配的需求,需要通过法治创新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慈善财产的价值功能耦合性、法律定位复合性、制度发展渐进性决定了其在慈善法秩序中的结构性地位。中国慈善法治建设应以第三次分配为价值坐标,以慈善财产为中心基点。慈善财产在规范法学意义上具有公私法两种属性,宜界定为一种独立财产类型。慈善财产的公益性决定了慈善财产“权利束”和“义务束”规范体系的特殊构造,应以界定慈善财产范围类型为起点,以确保慈善财产公益属性为宗旨,以慈善财产权利义务配置为主线,以创新慈善财产监管机制为支撑,构建中国慈善财产法律制度。
关键词:慈善财产 公益慈善 第三次分配 慈善法
作者高志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南京 211106)。
大国贸易博弈与全球气候治理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但是大国博弈给全球气候治理蒙上了阴影,尤其是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博弈可能导致世界碳排放增加。聚焦于该问题,将碳排放和贸易博弈行为纳入全球一般均衡模型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博弈因抑制增长减少了碳排放,但其结构效应增加了更多碳排放。基准情形下,中美相互征收60%的关税将使世界碳排放增加约4.1亿吨。若考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对应的技术效应,则其对世界碳排放的影响将更严重。因此,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博弈是增加世界碳排放的“污染”型竞争,各国应重新审视大国博弈对全球治理失灵带来的影响,并将构建“绿色大国关系”作为改善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
关键词:中美贸易博弈 关税博弈 非关税博弈 碳排放 全球气候治理
作者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李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240)。
·文明演进与文明互鉴·
商王朝国家形式的考古学观察
摘要: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文化格局的重要变化及相关记载显示,新兴的商王朝是以商汤为盟主的军事联盟建立的国家政体。早商时期,商文化呈波次向周边区域分布扩展,是这一联合体推行其控制周边资源战略所导致的。商文化在东先贤期和殷墟一期晚段先后两次出现分布范围的收缩,而商式礼器的分布范围却不断扩大,表明商王朝已由之前向外不断开疆拓土,转变为以贸易或贡赋手段获取部分地区资源,但国家结构的联盟性质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对考古学上两类政治势力的逐渐辨识可以印证,周初文献中记载的商的内外服制,应当就是商代国家真实存在过的管理制度。商王朝是以内外服制为管理体制、以商王国为核心的邦方或族的联合体。
关键词:商王朝 国家形式 联盟体制 资源控制
作者王立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西安 710127)。
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