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难免总会有人,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对比。
其实大家会发现,虽然同为冠军,但陈芋汐和全红婵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都不太一样。
毕竟虽然实力相当,可在父母教育这一块,有明显的差距……
![]()
陈芋汐父母是引路人
陈芋汐能走上跳水路,和家里的体育基因分不开。
她的父亲陈健曾是体操运动员,母亲董春华也是体育圈出身。
从小看着父母训练,陈芋汐耳濡目染,5 岁就主动提出要学跳水。
父母没强迫她,只是告诉她:“选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得对自己负责”。
![]()
在父母的影响下,陈芋汐的自律从小就刻在骨子里。
每天早上 6 点准时起床训练,晚上主动复盘当天的动作,连周末都很少休息。
父亲陈健接受采访时,提起女儿满是骄傲:
“她从来不用我们催,训练计划自己列,动作没做好就反复练,直到满意为止”。
![]()
有次陈芋汐练一个高难度动作,摔了好几次还没成,教练让她休息,她却坚持再试最后一次,直到成功才肯停下。
所以能看的出来,陈芋汐父母更偏向于激励性教育,
而她父母不仅关注她的训练,还特别重视她的心态。
每次比赛前,母亲董春华不会说一定要拿冠军,而是跟她说尽力就好,我们相信你。
![]()
要是比赛没发挥好,父亲会帮她分析问题,陪她一起看录像找不足,从不说重话。
这种 “严在自律、暖在心态” 的教育,才能让陈芋汐不仅技术扎实,还能扛住比赛的压力。
一步步从省队走到国家队,拿遍国内外大奖。
和陈芋汐家不同,全红婵的父母是普通农民,没接触过专业体育。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两家也又很大的不同。
![]()
全红婵以 “心疼” 为核心
全红婵能走上跳水路,纯属是偶然。
小时候体质弱,教练觉得她爆发力好,建议她练跳水增强体质,父母才同意让她试试。
对他们来说,女儿能健康快乐,比拿冠军更重要。
全红婵的母亲冯玲,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胖点好”。
![]()
每次全红婵回家,她都会做一大桌女儿爱吃的菜,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肉。
因为她明白,女儿从小就去训练,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跳水。
而是因为这样能节省学费生活费,还有奖金可以帮助她治病。
所以对于全红婵,她一直觉得亏欠,就怕女儿太累了,巴不得让她多吃点。
![]()
有次全红婵说 要控制体重,不能多吃,冯玲还心疼地说让她别太拼,话里话外都是做母亲的心疼。
在母亲眼里,女儿的奖牌再亮,也比不上她红扑扑的脸蛋、壮实的身子骨。
父亲全文茂虽然话少,却用行动默默支持女儿。
![]()
全红婵刚去省队时想家哭鼻子,全文茂每周都会坐几个小时的车去看她,带她爱吃的零食,跟她说 想家了就给爸打电话。
后来全红婵拿了奥运冠军,家里来了很多媒体,全文茂也没飘,只是十分诚恳的对大家说:
“孩子不容易,希望大家别打扰她,让她好好训练、好好长大。”
在他们眼里,全红婵不是 “冠军”,只是一个需要被疼爱的女儿。
![]()
两种教育,同一份爱
陈芋汐和全红婵的家庭教育,看着差别很大,但核心都是父母的爱。
陈芋汐家的 “自律教育”,是因为父母懂体育、懂女儿的追求,知道严格要求能帮她实现梦想。
全红婵家的 “心疼教育”,是因为父母没经历过专业训练,只看到女儿的辛苦,只想让她健康快乐。
两种教育方式,也养出了不同性格的冠军。
![]()
陈芋汐做事严谨、目标明确,训练计划列得清清楚楚,对自己要求极高。
全红婵性格开朗、心态放松,训练时拼劲十足,休息时就像个普通小孩,爱吃零食、爱玩手机。
但不管是哪种性格,都没影响她们在跳水台上发光。
陈芋汐稳扎稳打,全红婵爆发力惊人,两人都是中国跳水的骄傲。
![]()
网友们看了两家的教育方式,也纷纷感慨,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有人说陈芋汐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帮她走得更稳。
但全红婵父母的心疼也很暖,让她有底气拼。
其实不管是 “夸自律” 还是 “盼胖点”,都是父母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的最贴心的爱。
![]()
结语
陈芋汐和全红婵的家庭教育,没有对错之分。
一种是引路人式的守护,一种是心疼式的陪伴。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藏着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也正是这份爱,让她们在跳水路上越走越远,成为耀眼的冠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