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豪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
科技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文化则是科技创新的“空气”和“土壤”,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与力量源泉。因此,“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培育创新文化。随着以人工智能、数字化、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加速突破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正如ChatGPT重构人机交互方式、量子计算突破算力瓶颈、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创新文化作为支撑科技创新的“生态基座”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迭代提升,而是创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和拓展,是创新方式范式的重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培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创新主体从“精英垄断”到“多元共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进而获得创造收益的活动。因此,只有高端精英人才才能够实现。许多事例也如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突破,如晶体管、芯片、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等等,几乎都是顶尖科研机构或杰出科学家主动发明或完成的。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数字化、轻量化、开源化”为创新路径,彻底打破创新资源的垄断,进而形成“全民可参与、全域能创新”的“多元共生”科技创新格局,特别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青年人因其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和快速适应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有资料表明,我国科创主体已从2010年代的“30+”下降到2020年代的“25-30岁”,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据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19/2020)》,中国青年创业者年龄结构以24-34岁为主,占创业者总体比例约41.67%。毫无疑问,年轻人正成为创新文化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他们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活力,以及他们所需要的环境与空间,正在重塑当代创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生态从“容错”到“容异”,多元生态的包容性升级。
创新者与社会的关系,像一场微妙的探戈。创新者的"叛逆"与社会的"包容"一直被认为是创新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的张力。创新者天生带着"叛逆基因"——他们是规则的挑战者,是现状的颠覆者,而这种"叛逆求异"的冲动正是创新的原始动力;但社会需要"包容"的环境,这种包容不是纵容,而是给创新留足生长的时间和空间。社会不该用"成王败寇"的尺子丈量每一次探索。每一次试错都是对边界的试探,每一种异见都可能孕育新的范式。数智时代的创新文化突破了传统“允许失败”的初级包容,迈向对“差异本身”的深度接纳——即“容异”文化,允许非主流思想、极端创意甚至“另类”实践的存在,为跨界碰撞提供土壤,这既为“异类”提供试错空间,又通过多元碰撞激活整体创新活力。差异不再是被容忍的代价,而是被珍视的资源。从“容错”到“容异”,标志着社会对创新文化理解的深化——不再局限于容忍失败,而是尊重差异,保护另类思维的生存空间。当“异类”不再被边缘化,创新的火种才能在多元共生中持续燃烧。
创新动力从“科技驱动”到“需求牵引与价值共生”。
在增长至上驱动下,科技创新常常陷入“科技至上”的误区 ——即以技术参数突破、效率提升或市场垄断为核心,科技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回应社会痛点、维护公共福祉等社会属性常常被弱化甚至被忽视,呈现出技术与人性割裂、效率与公平背离、资本收益与公共福祉相悖的现象,如面对老龄化、贫困等社会问题,常因 “高成本、长周期” 而被企业与科研机构忽视,等等。数智时代的创新不再是 “为科技而科技” 的孤立行为,重新锚定 “科技服务于人” 的核心坐标,重塑以 “人的需求牵引” 为起点、以 “社会需求” 为导向、以 “公共福祉” 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好的创新” 不仅仅以技术领先性衡量,更以 “社会贡献度”“民生改善度”“公平普惠度” 为核心标尺。正如伦理学家卡尔・米切姆所言:“负责任的创新不是在技术成熟后添加伦理,而是让伦理成为创新的内生要素 —— 只有在研发起点就嵌入约束,才能避免技术异化。”如华为将 “伦理合规” 纳入员工绩效评估,要求研发人员在AI算法设计、数据采集等环节同步考虑伦理风险(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泄露)。显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考量成为当代创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体现了数智时代创新文化的核心——科技是翅膀,但方向需要人类来定。这种转变绝非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认知范式的重构,进而为创新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方式从“科技垄断”到“生态共享”,开放协作的开源精神。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创新是为了获得额外收益,这些额外收益就是通过创新实现技术突破,进而通过技术垄断而实现的。这也是工业革命时代许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数智时代,开源运动与数据共享正推动创新方式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共生”。开源的DeepSeek降低技术门槛,使中小企业也能参与AI创新,打破“大公司垄断AI技术”的格局,印证了“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是破解智能鸿沟的关键”。以 “实时互联、数据共享、跨域整合” 为支撑,推动协作模式升级为 “网络协同”,形成 “去中心化、多向互动、跨界融合” 的新范式:既打破主体间的角色壁垒,又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用户从 “成果接受者” 转为 “协作主体”,形成 “企业-用户” 双向互动网络,彻底打破传统创新 “闭门造车” 的局限。生态共享还体现在跨界融合,特别是科创与文创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数智时代创新的价值逻辑,催生“场景驱动”的新范式,即从“技术工具”到“文化叙事”的双向赋能,科技为文化提供表达载体,人文则为科技注入情感,实现“1+1>10”的协同效应。正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最大的价值不在拥有,而在接入”。当开源成为基础设施,共享化作创新语法,个体创造力得以在生态网络中自由绽放。文化多样性与科技开放性共振,推动创新从“零和博弈”走向“共生繁荣”。
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既是对传统创新文化的超越,也是对创新本质的回归——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单一的“鼓励冒险”或“包容失败”,也不是追求科技的无限突破,而是融合科技特性、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最终使科技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于人类可持续未来。也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当代科技创新,既要拥抱科技变革带来的无限可能,又要坚守人文价值的底线,书写“科技向善,文化向新”的时代命题。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