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一段“走猫步”的视频在全网刷屏,引起大众“是真人还是机器人”的质疑。
在发布后不到24小时,小鹏就用一镜到底、拆解腿部的视频,回应了“真人扮演”的质疑。这一举动,让人联想到另一个人形机器人巨头——特斯拉。
![]()
同样是造车出身,同样跨界做人形机器人,同样由一位极具野心的CEO带队,小鹏与特斯拉的路径高度重合。
何小鹏在采访中直言:“汽车是10万亿美元的市场,而机器人是20万亿美元的市场。”这句话,与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对Optimus的推崇如出一辙。
“小鹏能否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的讨论,从技术圈蔓延至资本市场。
小鹏,是否正在走一条特斯拉走过的路?小鹏真的能复制特斯拉的成功,成为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新王者吗?
▍一场认知时差的终结
2021年,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让一个穿紧身衣的真人上台跳舞,当作“Tesla Bot”的概念展示,引发全球调侃。

三年后,小鹏IRON的“猫步”视频,却让人第一次感受到:具身智能的“奇点时刻”,可能真的来了。
所谓“奇点”,是指技术发展突破临界点后出现的爆发性增长。在AI领域,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我们体验过一次;而现在,这场风暴正从数字世界席卷到物理世界。
小鹏IRON所引发的“真人扮演”质疑,本质上是人们对科技发展速度的“认知时差”。这种时差,在火车、飞机被发明时都曾出现。
而今天,我们再次面对一个能走猫步的机器人,历史的怀疑论再次上演——只不过,这一次,技术回应的速度更快。
特斯拉用Tesla Bot定义了人形机器人的一直全新工程形态,而小鹏则以仿生学为刃,试图开辟一条全新的仿生人形赛道。
从被质疑“真人扮演”到一镜到底视频硬核打脸,从四足机器人的试错到双足仿生的突破,小鹏的机器人之路充满了争议与惊喜。
如今,随着2026年底量产目标的明确,1000亿资金的押注,以及全栈自研的技术底气,小鹏或许真有可能成功。
![]()
▍小鹏的“生物级”机器人哲学
IRON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它能走,而是它“像人一样”走。
它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甚至头部还有3D曲面显示。官方称其拥有82个自由度,动作灵活度达到行业新高。
仿人脊椎,不仅是外形像,更是功能上的突破。人类弯腰不是简单的铰链折叠,而是多个椎骨依次弯曲、骨盆旋转、下肢协调的结果。
IRON的仿人脊椎可以吸收地面冲击、动态分配重心,甚至在起身时利用弹性势能辅助电机发力,这不仅带来工程学突破,更有望实现能源效率的优化。
![]()
仿生肌肉采用3D打印晶格结构,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在轻量化的同时保持刚度与强度。而全包覆柔性皮肤,不仅提供触觉感知,更是降低“恐怖谷效应”的关键设计。何小鹏甚至表示,用户未来可以像选车一样选择机器人的体型、性别。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方向:“更拟人”的机器人才是未来。
何小鹏总结了三大理由:只有从人类世界才能学到最多的数据;人类环境更适合拟人机器人适应;长相像人更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同。
这与特斯拉“第一性原理”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不少网友认为,小鹏正在走的,是一条从“模块化堆叠”的机械工程学路线,到“一体化”的仿生机器人学范式转变之路。
在IRON的诸多设计中,有一个细节被业内广泛认为“可学、可快速落地”:脚尖被动自由度。这听起来技术,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就像高级跑鞋的“滚动助推”设计,它让机器人的脚掌能像人一样“滚动”前进,而不是“拍打”地面。
这不仅让步伐更轻盈、节能,还能在不平地面上自动微调接触点,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一个“被动稳定器”。
小鹏的设计师在这项技术上展现了极强的工程集成能力。在有限的脚部空间内,既要承受数倍体重的冲击,又要集成传感器与线缆,还要保证轻量化。这背后是大量的仿真、实验与“调参”。
有网友评论直言:“小鹏和特斯拉很像,从头设计是需要设计师是有点天赋在里面的。”
![]()
▍从小鹏汽车到小鹏机器人
很多人问:小鹏有没有实力做机器人?
答案是:有,而且布局已久。
2020年,何小鹏收购了赵同阳创办的“多够机器人(Dogotix)”,成立「鹏行智能」,团队高峰时超过300人。
尽管后来经历核心团队出走、规模缩减,但在2023年后,何小鹏引进了前英伟达中国安卓平台负责人米良川,重新将团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
更重要的是,小鹏机器人与小鹏汽车在技术栈上高度重合: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2250 TOPS;使用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VLA架构;与汽车共享云端AI基础设施;甚至EEA架构、三电系统、720°鹰眼系统都有高度同源性。
何小鹏透露,小鹏机器人将开放SDK,未来全球开发者都可以基于IRON进行二次开发。
这让人不禁想起特斯拉的开放策略——生态,才是科技产品的终极护城河。
![]()
尽管技术亮眼,但IRON仍被业内视为“概念机”。何小鹏也坦言:“机器人的量产还要过很多很多个关。”仿生脊椎的高自由度集成、自重惩罚、控制算法复杂度,都是当前难以跨越的工程瓶颈。
仿生肌肉的能量密度、响应速度、耐久性,仍难以与传统关节驱动器竞争。全包覆皮肤则在热管理、可维护性上构成巨大挑战。
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量产,但目前产业链消息显示,其量产计划尚未敲定。
就连何小鹏自己也说,机器人的软硬件标准大部分要符合“车规”,少部分甚至要“超过车规”。
▍小鹏能否成为下一个特斯拉?
回到最初的问题:小鹏能否成为下一个特斯拉?从技术路径上看,小鹏与特斯拉高度相似:都是从汽车跨界机器人;都强调全栈自研、软硬一体;都押注“具身智能”为下一代AI载体;都拥有一位敢于ALL IN的CEO。
从估值逻辑上看,小鹏也正在复制特斯拉的叙事。
长江证券指出,小鹏当前PS估值仅1.5–2倍,而特斯拉超过10倍,其背后核心是AI应用带来的溢价。小鹏正在打造的“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体系,正是对标特斯拉的AI生态,小鹏这种多业务协同的布局,能让技术、供应链、用户数据形成互补,降低单一业务的风险,同时放大生态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斯拉的强大。马斯克的愿景感召力、全球领先的AI算法、庞大的用户基础,都是小鹏难以短期超越的。
小鹏也有自己的优势:更贴近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在仿生结构上走得更深、更细;在固态电池、灵巧手等关键部件上已实现行业首发。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科技行业没有永远的王者,谁能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快地实现技术落地、更开放地构建生态,谁就能赢得未来。
![]()
苹果用iPhone 4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特斯拉用Model 3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而何小鹏很期待机器人行业的“iPhone 4时刻”到来。
他说:“机器人如果过了技术和产品的拐点,会有一个非常高速度的成长。”
在此之前,生态的落地需要场景支撑,小鹏为此采取了“梯度推进”的策略。
首先落地导览-导购-导巡等对安全性和泛化能力要求较低的场景,明年将在门店和工厂投入使用;中期瞄准工业巡检、物流搬运等工业场景,与宝钢等合作伙伴共同探索;长期则聚焦家庭服务场景,解决家务、陪护等核心需求。
这种路径与特斯拉“先消费后工业”的策略不同,更符合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现状。毕竟,用户最终购买的不是技术,而是能解决实际需求的功能。
工业场景的批量应用,能为小鹏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同时积累大量实际运行数据,反哺算法优化,形成“应用-数据-迭代”的正向循环。而家庭场景虽然是终极目标,但需要等待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这种“循序渐进”的思路,展现了小鹏这类中国企业务实的商业化逻辑。
▍结语:不止于车,不止于机器人
小鹏能否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答案或许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追随者,而是敢于定义规则、开辟赛道的挑战者。而这种挑战本身,就是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最好证明。
小鹏不再只是一家汽车公司。它正在成为一家“AI与物理世界融合”的科技公司。机器人,是这条路上最关键的载体。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2026年,小鹏计划量产人形机器人;同年,特斯拉的Optimus也可能量产并且步入商用,双方的时间点有点不谋而合。
届时,中美两大科技公司,将在机器人赛道上正面交锋。
小鹏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我们不好断言。
但它绝对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小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