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宋元艺韵何以照见当代?程十发美术馆上新“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就让人们看见了这样的可能。这是上海中国画院鲜少为院外画家举办的个展。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看来,这个展览既彰显了宋元绘画正脉对于今天海派绘画创作的独特价值,呈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成果,也展示了上海中国画院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中国画主流创作、收藏、研究、教育机构对传播中国经典绘画文脉的倡导和重视。
![]()
《移居图》
画家近年约80件“新古典主义”创作汇聚在这个展览。这些画作精细入微,既从宋元经典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养分,又融合当代海派审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调中透露出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苏小松告诉记者,展览之名“时至骨自换”,来自宋人陈师道颇富人生哲理的诗句,恰揭示自己由传统而来、自然而然完成当代转化的创作历程。
![]()
《山中观瀑图》
在此次展览中,山水画数量最多——山水画恰在宋元达到巅峰。其中,三幅巨构都是苏小松为展览全新创作的,以当代绘画的视野重新精彩地观照、接续、再现了宋人山水的文脉。《移居图》呈现宋画之深远构图,其灵感来源于东晋葛洪举家迁徙至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更借“迁徙”这一特定的场景传神描摹出画中人物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自然的崇尚。《寒山金阙》是万籁俱寂、予人无限遐想的雪景图,“计白当黑”,以留白表现冰雪,用墨色渲染山石寒林,致敬别具一格的宋画中的雪景,并且以难得一见的宋式屏风的形制展开。《翠峰迎辉》可见笼罩于山峦之上如薄雾一般的金色霞光,虽以金箔敷就,却并不浮华、抢眼,而体现于精工细丽的层层渲染,于沉稳内敛中透出高贵与绚烂。
![]()
《寒山金阙》
苏小松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开生面。此次展出的由16幅小品组成的《宣和十六科》,从宋朝《宣和画谱》获得灵感,神形毕肖。《待涨图》以工带写描摹了几位船民等待涨潮的特定场景,洋溢着质朴、闲适的生活气息。《蔬果图册》让人们看见大写意的潇洒,只见柿子、苹果、枇杷等风物各有各的活泼生动。
展线末端,大批写生作品集结,显出画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胸中有丘壑”的功力,揭示其在传统、经典之外的又一灵感源泉,那便是直面鲜活的自然与生活。
![]()
《待涨图》局部
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圈崇尚新与变,仿佛唯有打破条条框框的标新立异,才能推动中国艺术的前行,也才能被看见。然而,张立行却认为,不应忽略以艺术大家陈佩秋为旗手,包括萧海春、徐建融、朱敏、苏小松、汤哲明、陈翔以及更年轻的邵仄炯等在内追随宋元绘画正脉理念的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创作群体,“陈佩秋先生特别是在其晚年倡导宋元绘画正脉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一生的艺术实践和对中国绘画史的深刻洞察和重新解读,是她对当代海派艺术发展路径的再思考的结果”。
![]()
《东坡赤壁图》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于艺术家提出的新命题。但是,健康持续的转换和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中国传统经典绘画的文脉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佩秋和苏小松等所积极倡导践行的宋元绘画正脉理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变革也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而这也是当下海派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真正价值所在。
![]()
《太行龙潭图》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
原标题:《以当代视野重续宋元绘画文脉》
栏目主编:李婷
本文作者:文汇报 范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