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推进现房销售制,实现 “所见即所得”,我国房地产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型。从湖南平江、河南信阳到湖北荆门,多地密集落地现房销售政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 年现房销售占比已达 30.84%,较 2020 年的 12.7% 实现翻倍增长。这场以告别 “楼花” 预售制为核心的变革,不仅回应了购房者对权益保障的迫切需求,更重塑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堪称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最具深远意义的利好信号。
城市 / 省份
政策出台时间
核心实施要求
配套支持措施
政策特点
河南省信阳市
2025 年 7 月 25 日(正式印发)
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一律实行现房销售;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需主体封顶方可申报预售许可
无明确专项补贴,通过严控预售条件降低市场风险
执行力度强,“一律” 要求体现全面推进决心,覆盖中心城区全部新出让土地项目
湖北省荆门市
2025 年 7 月 1 日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原则上实行现房销售;2025 年 8 月 1 日后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需主体结构封顶方可预售
优先对优质地块推行现房销售模式,政策有效期 1 年
采用 “分步过渡” 策略,设缓冲期避免市场波动,“新老有别” 兼顾存量与增量项目
湖南省平江县
2025 年 11 月
新出让土地上的新建商品房项目,需竣工验收后才可启动销售
提供分期办理规划许可、配套同步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土地价格优惠等七大奖励
湖南首个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的县城,聚焦 “好房子” 建设,通过多重奖励降低房企转型压力
山东省
2025 年初
未明确全面推行现房销售,重点支持现房销售模式
购买现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可提高 10% 以上
从需求端发力,以金融政策激励现房消费,政策灵活性强
海南省
2020 年 3 月
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现房销售制度,覆盖所有新建商品房项目
无专项配套奖励,通过省级层面制度约束推进
全国首个省级现房销售政策,先行先试为后续各地提供经验参考
合肥 / 郑州 / 长沙
2022 年末起
选取部分商品房项目开展现房销售试点,
政策演进: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推进的制度变革
我国商品房预售制自上世纪 90 年代从香港引入,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房企快速回笼资金、扩大开发规模。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预售制引发的交付风险、质量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烂尾楼”“货不对板” 等现象严重影响市场信心。在此背景下,现房销售从局部试点逐步走向全国推进,政策演进呈现清晰脉络。
自 2022 年末以来,全国已有超 30 个省(市)试点现房销售或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合肥、郑州、长沙等城市率先开展部分项目试点,赣州、九江、山东等地则通过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提供契税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配套措施,为现房销售铺路。2025 年成为现房销售政策落地的关键年份,河南信阳明确新出让土地项目 “一律实行现房销售”,湖北荆门提出 2026 年起新出让土地项目原则上现房销售,湖南平江成为省内首个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的县城,形成 “多点开花、梯度推进” 的政策格局。
![]()
![]()
中央层面的定调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核心支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明确,要改革完善商品房销售制度,推进现房销售制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继续实行预售的则需规范资金监管。这一表述标志着现房销售已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改革方向,“十五五” 时期逐步推进现房销售成为行业共识。
多维利好:重构房地产市场生态
购房者:权益保障迈入 “所见即所得” 时代
对购房者而言,现房销售是最直接的权益保障。在预售模式下,购房者需支付全额房款或高额首付,却要面临长达数年的等待,期间可能遭遇项目烂尾、规划变更、质量不达标等多重风险。而现房销售模式中,房屋实体已完全建成,购房者可实地查看房屋质量、户型布局、小区配套等实际情况,直观判断房屋是否符合预期。
政策配套进一步降低了购房成本,山东等地明确购买现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可提高 10% 以上,九江等多地对现房购房者给予契税补贴,让购房者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享受实际优惠。湖北省荆门市的城控・易居苑项目作为现房销售试点,开盘当天 106 套房源全部售罄,印证了市场对现房产品的强烈需求。这种 “即买即住、风险可控” 的购房体验,将有效释放积压的购房需求,重塑市场消费信心。
房企:从规模扩张到品质竞争的转型契机
现房销售对房企提出了全新挑战,却也成为行业高质量转型的催化剂。与预售模式下 “卖图纸” 就能回笼资金不同,现房销售要求房企自行筹集资金完成项目建设直至竣工交付,资金回笼周期拉长,对企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短期来看,部分中小房企可能面临资金压力增大的困境,但长远而言,这种模式将倒逼行业回归本质。
现房销售让产品品质成为核心竞争力,房企必须在设计规划、建材选用、施工质量、配套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赢得市场认可。这将推动房企从过去的 “高杠杆、高周转” 规模扩张模式,转向 “重产品、重服务” 的品质发展模式。具备强产品力、高品牌影响力和稳健资金链的房企将获得更大发展机遇,而实力薄弱、依赖预售回款的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最终实现行业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
![]()
![]()
行业:构建供需平衡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现房销售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远超销售模式本身,将推动行业生态的全面重构。在库存量大的城市和区域,推进现房销售有助于控制新增供应规模,加快存量库存去化,改善市场供需结构,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19.1%,2025 年前三个月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6%,现房销售占比的持续提高正在优化市场供给结构。
同时,现房销售将工程质量置于公开监督之下,有效减少偷工减料、违规建设等问题,促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适用于现房销售模式的融资制度逐步建立,房企资金压力将得到缓解,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这种 “去杠杆、提品质、优结构” 的变革,正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内涵,将推动行业摆脱周期性波动依赖,走向长期健康发展。
挑战与应对:平稳过渡需政策协同发力
尽管现房销售的长期利好明确,但全面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策层面精准把控、协同发力。对房企而言,资金压力是短期内最突出的问题,现房销售模式下,企业需承担更长周期的资金占用成本,若融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项目建设放缓甚至停滞。这就需要金融部门配合出台支持政策,拓宽房企融资渠道,合理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从市场供给来看,现房销售可能导致短期内新房供应量阶段性减少,尤其是在库存较低的城市,可能引发供需失衡。因此,各地推进现房销售需坚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的原则,库存量大的城市可加快推进节奏,库存不足的地区则需精准把控力度,避免影响市场稳定。河南信阳、湖北荆门等城市采用 “新老有别” 的过渡政策,为存量项目预留调整空间,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此外,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也至关重要。要进一步规范现房销售的验收标准和流程,明确房屋质量责任划分,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让购房者权益得到全链条保障。同时,需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及时跟踪现房销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动态优化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平稳过渡。
结语:利好落地开启行业新周期
告别 “楼花” 时代、推进现房销售,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更是兼顾短期市场稳定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变革不仅从根本上防范了交付风险,保障了购房者合法权益,更推动房企转型发展,优化了行业供需结构,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持久动力。
随着中央部委政策的明确引导和地方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现房销售将成为未来商品房销售的主流模式,房地产行业将彻底告别依赖预售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 “品质为王、稳健经营” 的新周期。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安全的购房环境和更优质的住房产品;对于房企而言,这是实现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将推动形成供需平衡、风险可控、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这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坚实的利好。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房地产行业将更好地发挥 “住有所居” 的民生保障功能,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加速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