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阿姨今年55岁,退休金4000多,仍在小区里做保洁,原因很现实
我住的这栋楼,大概清晨五点半就会准时响起一种声音。
不是鸟叫,也不是车声,是“沙……沙……沙……”,一下一下,很有耐心。
那是竹扫帚擦过水泥地的声音。
发出这声音的,是我们小区的一位保洁阿姨。
很巧,她就住我楼下。
55岁,刚退休,每月能拿四千出头的退休金。
可她没闲着,反而在小区里干起了保洁。
这件看似矛盾的事,成了我心里一个小小的谜。
一、扫帚下的两本账
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样,心里犯过嘀咕。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下楼买早点,正好看见她在收拾垃圾桶。
几个快递箱子塞得太满,她弄起来有点吃力,我顺手帮了一把。
“阿姨,您这退休了,多歇歇多好。”我忍不住说。
她停下来,擦了擦汗,朝我笑了笑。
那笑容里没有半点勉强。
“人一歇就懒了,动一动反而舒服。”
她说得轻描淡写,
“再说,也能帮衬点家里。”
后来熟了些,聊得也深了。
有一次,我看到她把几个空纸箱仔细踩扁、捆好,放在保洁车旁边。
我问她是不是能卖点钱,她点点头,很坦然地说:“是啊,积少成多嘛。”
她告诉我,退休金每个月15号准时到账,像钟表一样准。
“四千多,听着是够的。”
她话锋一转,
“可现在什么都贵。煤气电水、物业费,这是固定的。小菜一天一个价,排骨更是金贵。这钱得掰着花。”
真正让她挂心的,还是在省城成家的儿子。
“他们买了房,每个月房贷大几千。我们做父母的,大的忙帮不上,但总不能给他们添负担。我现在还能动,多挣一分,他们就轻松一分。”
我一下子全明白了。
我那点浅薄的同情,在她具体而微的生活账本面前,显得多么空洞。
这把扫帚,扫来的不只是额外的收入,更是一个母亲的尊严,是一个家庭在面对现实压力时,那份不愿弯曲的韧性。
二、“被需要”是种说不出的舒服
但我渐渐发现,钱只是一部分原因。
有一次闲聊,她说起刚退休那半年的日子。
“那会儿真难受啊。”
她回忆道,
“每天起来,屋里静得吓人。电视开着,也不知道演了什么。感觉突然就没用了,像个被撇开的人。”
这种“没用”的感觉,现在彻底没有了。
她的生活被这份工作重新填满。
清晨五点的闹钟,划分好的清扫区域,还有那些固定会碰面的邻居。
“现在多好。”
她说这话时,眼神是亮的,
“早上能跟送孩子的爸妈打声招呼,能和锻炼的老头老太太聊几句。谁家快递来了,临时放我这儿;谁忘了带钥匙,也放我这儿。大家都认得我,见面会喊一声‘阿姨’。”
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比钱更养人。
它扫清了退休后容易袭上心头的失落和孤独。
这把扫帚,成了她和社会保持连接的一条坚实的纽带。
三、活动着,就是最好的养生
和她接触越多,越能感受到她身上一种特别的生命力。
她把在别人看来是辛苦的劳动,变成了自己的“养生之道”。
“人老腿先老。”
她常一边利索地扫着地,一边说,
“我这样每天走走来来,弯腰伸臂,比去健身房还强,还不花钱。”
小区办完活动,她常自愿留下帮忙收拾。
“顺手的事,”
她总是这么说,
“弄干净了,大家看着都舒心。”
看着她忙碌却异常扎实的背影,你会觉得,勤劳对她这代人来说,不是美德,更像是一种本能。
她们相信,汗水能换来一切,双手能创造价值。
这种劳动带来的踏实感和尊严感,什么都替代不了。
四、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我再听到那“沙……沙……”声,感觉完全不同了。
它不再是噪音,而是每天清晨最先响起的、充满生命力的声音。
邻居阿姨的故事让我明白,退休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换乘站。
有人选择停下,有人选择换条路看看风景。
重要的是,方向盘要握在自己手里,选那条让自己心里觉得踏实、觉得舒服的路。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或许可以这样想:
•• 找点喜欢的事做:不一定是正式工作,可以是社区服务,也可以是自己的小爱好,关键是让自己“有用”的感觉不消失。
•• 别把自己关起来:多出去走走,和人说说话,热闹是抵抗孤独最好的药。
•• 按自己的节奏来:接受生活的变化,然后按照自己的步调,把每一天过得有自己的念想。
那天早上,阳光很好,照在她橙色的马甲上。
她抬头看见我,笑着说了声“早”。
我也笑着回了声“早”。
那把扫帚还在响,“沙……沙……沙……”。
我突然觉得,这大概是生活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声音之一了。
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年纪,只要心气还在,日子就能过得结实、有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