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神化“专家”,光环不是道德豁免券。
曾琦是谁?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援非医疗队员、省医眼科核心人物,履历光鲜得能当教科书封面。
![]()
可如今,这些头衔全被一段17分钟的视频碾得粉碎。
人们不再提她让多少盲人重见光明,只问:“那个在值班室主动扑上去的女人,真是她?”
更讽刺的是,有人还在替她惋惜:“医院损失太大了!”“她是顶尖人才啊!”
![]()
仿佛只要专业过硬,私德就可以打折处理。可问题是:医生不是技术工人,而是被托付生命与信任的职业。患者愿意躺在手术台上,是因为相信你不仅手稳,心也正。一旦这份信任崩塌,再高的职称也救不回公信力。
那两张“地位图”确实耀眼:挂榜排第一,会议坐C位,主持全场。可恰恰是这种“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位置,最容易滋生两种错觉:一是“我贡献大,可以例外”;二是“没人敢动我”。
![]()
于是,值班室成了私密会所,公共空间沦为欲望温床。她或许以为,凭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力,即便出事也能压下去。却忘了,在这个手机即摄像头的时代,任何侥幸都是自毁前程的引信。
至于动机?
权色交易、生理需求、所谓“真爱”……无论哪种,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她明知对方是有妇之夫,且手握人事与采购大权。
视频里她“更主动”,反而更显悲哀,不是情难自禁,而是在权力结构中,用身体换资源成了潜意识里的“最优解”。这不像爱情,更像一场高风险的利益对赌,赌输了,满盘皆输。
![]()
有人拿江西李佩霞案类比,其实更贴切。都是体制内女性,在晋升关键期选择与上级发展不正当关系,最终人设崩塌、前途尽毁。
区别只在于,一个是基层干部,一个是医学精英。但结局一样:再耀眼的履历,也扛不住一次道德失守。
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中的“双标”。若是个普通护士出轨,早被骂“不知廉耻”;可换成博士专家,立刻有人喊“可惜”“宽容”。仿佛学历越高,犯错就越值得原谅。
![]()
这种逻辑极其危险,它等于告诉所有人:只要你足够优秀,就可以突破底线。
但现实狠狠打了脸。
卫健委迅速停职,医院紧急切割,连昔日引以为傲的学术身份都成了讽刺。为什么?因为社会可以容忍能力不足,但无法接受德不配位。
尤其在医疗、教育这类关乎公义的领域,专业与品德必须同频。缺了后者,前者就是一把悬在公众头顶的刀。
![]()
曾琦的悲剧,不在“被偷拍”,而在“没守住”。她本可以靠实力继续攀登,却选择了最短也最险的捷径。如今,非洲患者感激她的恩情,抵不过网友一句“荡妇羞辱”;万例手术的功绩,换不来一次复出的机会。
这提醒所有身处高位者:你的地位,从来不是护身符,而是放大镜,善行会被铭记,恶念也会被照得无处遁形。
最后说一句:别再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该问的是,当一个人觉得只有靠出卖尊严才能向上爬时,这个系统,是不是早就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