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相信大家都看到消息了,那就是11月5日,中国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二艘国产航母福建舰正式入役。
要知道,我们等这一天可是等了太久了。
要知道,中国迎来三航母时代之后,或许要改写太平洋的局势了。
毕竟,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造一艘一级风帆战列舰,需要砍多少棵树?
那就是2000棵。
可是没有任何一棵树,是在一夜之间长大的,不是在一夜之间长成参天大树。
风帆战列舰如此,中国航母也是如此。
在11月5日,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式服役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中国航母的来时路。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中国航母,始于2002年不远万里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拖回的那一艘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航母。
事实上,中国的航母计划,比瓦良格号更早。
不过,中国的航母梦,就像我们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一样,充满了波折和遗憾。
关于中国航母的故事,还需要从那次关于中国海军建设命运的转折,开始和大家说起。
第一,1969年,刘华清从国防科委被派遣回海军,担任海军造船工业科研小组办公室主任。
简称船办。
船办其实很小,只有八个人,对于刘老而言,可是很委屈了。
但当时的环境之下,最起码是有了一个落脚之处。
刘老终于可以干自己热爱的装备工作了。
![]()
【福建舰入役,中国开启三航母时代】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刘老一上任就放了一个大卫星。
在1970年,刘老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的文件,向上级提交。
当时压根就没有人意识到,就是这一份内容有十来页的文件,代表着中国航母规划建设的开端。
按照这份文件,中国要建造一艘3万吨级的护航航母。
研制总进度预定为三年,计划在1971年完成总体设计,在1972年开工建造,在19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海军使用。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707工程。
为何要说这个707工程属于放了一个卫星?
主要就是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太差了。
当时,中国一方面面临美苏技术封锁,另一方面面临国内经济困难,连造个很普通的万吨轮跃进号都能首航沉没,更别提是军工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是航母了。
事实上,当时的我们,是没有能力制造3000吨以上水面舰艇的能力的。
毫无意外,这一报告提交之后,可谓是吵翻天,很多人指责刘老是好高骛远,太过激进,而刘老据理力争,认为中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拥有航母是大势所趋。
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成就,固然是要靠个人的奋斗,同时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当然,也有好消息,那就是这份文件也得到了重视。
坏消息就是重视的人,很快就出事了,然后707工程便再无消息。
对此,刘老可是很无奈,但是也做不了什么,谁让自己只是一个管着八个人的船办主任。
眼看没有动静了,刘老只能继续收集资料,继续进行研究,默默做着属于自己的航母梦。
这一等,就等了四年的时间。
在1975年,机会来了,教员当时表示,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然后海军开始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年规划,在两个月之后,刘老才看到这份规划的全文。
可是看到这份规划之后,刘老可是被吓了一大跳。
这份规划的主导思想就是,不建造大舰艇,将资源全部堆到小炮艇、小鱼雷艇、小导弹艇之上,将数量堆到上千艘,和美国人在海上打游击战。
其实这份规划符合当时的气氛,那就是敌人有原子弹,我们有手榴弹。
敌人有航母,我们有小艇,主打一个以小博大,玩的就是自杀式突击。
可是问题在于,这样的规划,没有考虑到科学与中国海军的未来。
毕竟,在敌人海军航空兵从优势的情况之下,有几艘小艇能进入武器的射程?
这与送死有什么区别?
伴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海洋利益必然也会进行拓展。
而且小艇根本出不了远海。
届时,国家的海洋权益如何得到保证?
因此,当刘老看了规划之后,可是连续几天睡不着觉,会认为这个规划如果实施了,就会出大事情的。
于是就熬了两个晚上,写了一份报告,去找邓老了。
两人其实很早就认识,刘老的意见是,海军建设要讲质量,不能再搞那些简易、粗糙、水平低、质量差的装备。
而是讲究真正的战斗力,要追求少而精的真正王牌。
言外之意就是说,要搞航母。
毕竟,小舰艇不是重点,就算再多,敌人也不怕,必须解决关键性的作战舰艇。
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防御,是以近海歼敌为主,同时也要追求敌进我进。
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在远海敌后去打击、歼灭敌人。
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防护、支援配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母,先搞常规动力,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
不一定要搞8万到10万吨的。
然后进行了公开讨论,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
事实上,引起了争论,才是刘老的目的,只要有人敢于质疑规划,那么这种反科学的规划,就不可能继续执行了。
但是历史再度开了一个玩笑。
在1976年,刘老被迫进入了中科院,离开了心心念念的航母梦想。
然后刘老提出的航母计划,再次无疾而终了。
只不过很快刘老就调回了国防科工委,全面负责尖端武器的研发和列装。
然后刘老负责军队的装备与后勤工作。
只不过刘老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航母梦,研究了那么多年的航母,却连航母都没有见过,这怎么能行?
然后机会很快就来了,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中美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在1980年,刘老率领一个技术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先后参观了美国海军的小鹰号航母与突击者号航母。
![]()
【中国航母,正式进入了三航母时代】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美军的航母。
当时的刘老已经64岁,依旧坚持在美国航母上一层楼梯一层楼梯地爬,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
就算在一名普通的美国大兵面前,也和一名小学生一样。
就像网友们熟悉的那张刘老踮起脚尖的照片,就是在这次访问中留下的。
当然,照片上的并不是美国航母,而是福克斯号导弹巡洋舰。
通过这次参观,刘老被美国海军的强大深深震撼了,也对中国海军的落后忧心忡忡。
回来之后,刘老下定决心,不造航母,死不瞑目。
在两年之后,刘老主动请缨,放弃了原来的职务,担任海军司令。
刘老担任司令期间,提出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的发展决策,中国第一次水下发射洲际导弹,以及第一次在南海有落脚点等等。
影响最大的,就是刘老一手推动了航母前期论证和预研工作。
在海军发展历史上,可谓是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用刘老的话来说,苏联航母搞了30年。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刘老就在苏联学习,在造航母的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
也有人拼命反对苏联搞航母,最终还是苏联高层下定了决心。
只不过苏联要搞航母,最终还是搞起来了。
如今看来,防御也需要航母,按照一般的规律,装备科研分为三步走,分别是预研、研制、小批量生产。
预研这一步很重要,工作量很大,工作应该尽早做。
在刘老的亲自决策之下,1983年5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他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对航母开展预研。
结果没过多久,历史再次出现了改变。
在1985年提出了要忍耐几年。
当方向确定之后,就需要有具体规划了。
当时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陆军、空军、炮兵和海军。
这就能看出问题来了,那就是海军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这还造什么航母?
当时的态度就是我们认为,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母。
说实话,这样的表态很不妥。
一个大国,怎么能公开声明放弃航母的权利?
万一未来有建设航母的需要,别人拿这句话打你的脸,怎么办?
而事情的真相就是,当时资金有限,只能选择隐忍。
毕竟,在1987年,军费只有209亿元。
造航母需要多少?
就拿当时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为例,造价达到21亿美元,这没有算上技术研发的费用。
如果中国从零开始制造航母,将各个子系统的研发费用都算上的话,估计一年的军费都不够。
如果将费用全部用于研发航母,陆军怎么办?
空军怎么办?
钱老心心念念的洲际导弹怎么办?
所以只能选择让航母的研发暂停。
可是在刘老看来,当时的财力和技术确实有困难,但是不能等。
十年内搞不定,十年之后再搞,依旧会有困难。
因此,需要提前论证,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才能拥有主动权。
只不过碍于当时的局势,刘老只能让步,承诺不会马上建造航母,而是提出一个计划,那就是七五计划,在1986年至1990年开始论证。
在1991年至1995年进行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
在2000年之后,视情况开始建造。
虽然时间跨度被拉长到了十多年,但是至少将中国的航母工程提上日程。
然后开始陆续启动航母的论证与研究。
就这样,在刘老的呼吁之下,航母不再是中国一个禁忌话题,中国航母规划建设大幕,从此开始缓缓拉开序幕。
第二,在11月5日,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式服役。
算上此前已经服役的辽宁舰和山东舰航母,我们正式进入了三航母时代。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三航母时代究竟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引领新的时代。
为什么?
山东舰、辽宁舰再好,解决的只是有没有的问题,无法承担中国海军未来与美国航母在大洋上,争夺制海权的重任。
伴随着福建舰的服役,三航母将会从三个方面给中国海军带来巨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放飞能力。
要知道,衡量一艘航母的水平,最核心的指标是什么?
那就是放飞能力。
这种能力,也被称之为航母的全甲板攻击战术。
根据了解,全甲板攻击,指的是航母搭载尽可能多的飞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放出尽可能大的攻击机群,向敌人发动毁灭性的一击。
这种战术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并在四十年代的太平洋海战中发扬光大。
美国航母释放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机群,成为粉碎日本海军野望的一记又一记重锤。
即便到了今天,全甲板突击依旧有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说针对敌方空袭,可以快速出动大量舰载战斗机并实施防空拦截。
比如说针对反潜作战,可以快速出动反潜巡逻机、直升机,搜索和驱离敌方潜艇。
让敌方的潜艇疲于奔命,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再比如说针对陆地攻击,可以快速出动舰载机战斗机夺取制空权。
还能以庞大的攻击机群对敌沿海设施、工业目标等进行密集轰炸。
总而言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放飞更多的飞机,依旧是现代航母海战的关键。
这种能力,具备弹射器的航母先天就拥有优势,比如说美国航母尼米兹号航母的设计指标,就是每日出动120架次。
这还是极限数据。
搭载电磁弹射的福特级航母问世之后,那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单日出动架次提高到了160架。
只不过滑跃式航母因为先天不足,是无法和弹射航母相提并论的。
一个是滑跃式航母甲板面积普遍比较小,在舰载机的起降、调度、加油、挂弹、维修等诸多环节,往往捉襟见肘。
![]()
【中国航母的发展,可歌可泣】
同时滑跃起飞准备时间长,导致起飞效率下降。
另一个就是滑跃起飞时为了保证起飞速度,起飞重量就要受到限制。
也就是说,无法事先满油、挂满弹起飞,还需要单独放飞伙伴加油机。
这就进一步占用了宝贵的放飞资源。
看一组数据我们就知道了。
按照我国海军“御用摄影师”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多年连续跟拍数字,在2023年11月,山东舰航母在九天的时间内,舰载机累计出动了570架次。
也就是说,一天出动64架次,好像很不错?
事实上,中国出动的这570架次中,还有150架次直升机。
代表着,单论固定翼舰载机的话,单日出动只有46架次。
如果从放飞的能力来看,中国辽宁舰、山东舰加起来,也没有美国一艘尼米兹号航母放飞能力高。
更别提福特级航母了。
这可是一个很要命的事情。
因为在未来台海设想中,中国航母要卡住宫古海峡、巴士海峡两个方向。
对美国航母打击群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如果航母的放飞能力上不去,连导弹和燃油都无法实现满载。
那和美国航母打击群的斗法中,就是要吃大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要么就是两艘航母当成一艘来使用,要么就是直接上电磁弹射器。
与传统的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体积小、弹射力量大,而且福建舰采用的还是直流电磁弹射系统,福特级是交流系统。
与其相比,福建舰的准备时间短、弹射效率高的绝对优势。
福建舰一共有三条电磁弹射器,不仅可以让战机满油满弹起飞,甚至连续运作起来,放飞速度也会有全面提升。
那么福建舰的单日放飞能力是多少?
虽然福建舰大概率还没有进行当日放飞极限能力的测试,但是从“央妈”和专家们计算出来的数字来看,福建舰一昼夜放飞的数量,大约是270架次至300架次。
如果计算准确的话,说句夸张一点的话,中国的一艘航母,是可以当两艘航母来用的。
只不过真的当两艘航母是不太可能的。
毕竟,舰载机数量在这里摆着,从使用效率来看,福建舰编队已经拥有完整的对抗美国航母打击群的能力。
中国再也不用面对两艘航母来当一艘航母使用的窘境了。
其次就是作战模式。
美国的航母作战战术,一直都是重攻击、轻空战。
简单来说,那就是在距离海岸线400公里至600公里的范围内,释放F-35C的攻击波。
利用F-35进行穿透指控敲掉敌方雷达、机场、防空系统,然后F/A-18再飞进去丢炸弹。
至于空战?和谁空战呢?
美国海军长期天下第一,有哪个国家能在大洋上与美国开展航母决战的能力?
所以,美国航母舰载机,无论是F/A-18还是F-35C,其空战作战思想都是起飞拦截对方的舰载机。
![]()
【美军航母,依旧面临诸多难题】
再通过中近距离格斗击落敌机,或者破坏投弹条件迫使其返航。
重点就在于中近距离拦截,而不是制空作战。
但是呢?
过去没有人能挑战美国航母,并不代表如今没有。
在福建舰服役之后,将会改写航母的作战模式,从制海作战转向制空作战。
为何要这么说?
很简单,对比辽宁舰和山东舰,福建舰新增了什么?
空警-600、歼-15T和歼-35。
同时航母编队中增加了055。
这三款飞机和055搭配在一起,就会诞生一种全新的海战战法。
一来中国航母编队的远程打击核心,从舰载机和反舰导弹,变为了055上搭载的鹰击-17、19、20高超声速反舰导弹。
射程普遍达到1500公里至2500公里,可以让中国海军在美国航母打击群防御圈之外就发射导弹。
压根就不用舰载机挂着沉重的反舰导弹,进行突击。
二来是中国航母更大的作用,是为发射海基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055,撑起远程防空伞。
如果发现敌方来袭,空警-600预警机掠后,歼-35战机前出,锁定敌方舰载机后,静默发射导弹,由后方预警机进行引导。
让敌机在毫无察觉的时候,就被100多公里外飞过来的大霹雳给敲下来了。
这战术是不是很眼熟?
这不就是五七空战中,已经由巴基斯坦进行验证的A射B导战术吗?
只不过把战术移植到海军而已。
更关键的问题就是,击落了来袭的敌机之后,歼-35、歼-15T还能和空警-600组合,继续向前推进,利用自己的长射程优势,一点一点压缩美国舰载机的活动范围。
一直抵近到敌方护航舰艇240公里的防空导弹射程之外。
用超远射程的霹雳-17和霹雳-21不断狙杀敌方刚起飞的舰载机。
这样一来,美国航母起飞一架,就会被击落一架,就能实现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完全压制。
让其无法完成战斗机放飞作业。
因为美国航母面临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
一个是防不住,航母和护航舰艇,被两三千公里之外发射过来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折腾到疲于奔命。
另一个就是打不着,想派舰载机去打敌方军舰,又被中国的隐身战机压制,没办法放飞舰载机。
最后一个就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舰艇一艘一艘被重创,等所有防空能力被消灭,剩下的就是福建舰和辽宁舰上的歼-15机群进行收割,机翼下挂载的鹰击-15可是量大管饱的。
这种战术,在美国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和远程空空导弹问世前,可是无解的。
此外就是威慑能力。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为何中国作为一个拥核国家,一直有跳梁小丑来挑衅?
一会是某国抓扣你的渔船,一会又是某国殴打你的留学生,一会又是某国驱逐你的企业高管,明抢你的企业,他们怎么敢如此猖狂?
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威慑能力不足。
我们是拥核大国不假,但是这种威慑主要针对的是拥核国家,对于普通国家而言,压根不在乎你是不是核大国,总不能我扣你一条船,你就用导弹来炸我吧?
这个时候,航母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核武器不会落到他们头上,但是航母舰载机的炸弹,真的会落到他们头上的。
美国为何能横行全球?
不就是因为他们的11艘航母遍布各大洋,具有随时都能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空袭的能力吗?
只有你能真正威胁到所有人,你的声音才会被关注,你的战略才会有人去配合。
在目前的形势之下,中国需要注意的重点,一共只有两条。
一条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航道,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航道。
另一条就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苏伊士运河航道。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航道。
目前,中美博弈依旧在加剧,美国主动挑起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并不排除鼓动其盟友,通过封锁海上运输线等形式来破坏中国的正常经济发展。
可是问题在于,无论是山东舰还是辽宁舰,每年在第一岛链维持军力存在,就已经很忙了。
哪有时间去印度洋呢?
就算是去了,面对印度的双航母战斗群,也不占据绝对的优势。
反而还会陷入客场作战的窘境,如果战损和击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多一艘航母就非常重要了。
平时,能够按照一艘经常维修、一艘维护、一艘战备巡航的标准,维持军事存在。
如果发生在战争时期,福建舰可以和山东或辽宁任何一艘,甚至是076组成双航母编队,就像美国海军那样,在印度洋构成绝对碾压优势。
而福建舰与滑跃航母编队使用之后,不仅可以在相同时间内,释放出辽宁舰三倍以上的战机组成攻击波,还可以搭载不同武装来执行不同的任务。
比如说让隐身战机的歼-35踹门,然后让不隐身的歼-15去收割。
就算是让印度出动航母,也不是福建舰的对手。
毕竟,歼-35对于印度所有舰载机是形成代差的,再加上有预警机的加持,印度几乎所有舰载机的行动都会暴露在中国海军面前。
无论是驱逐还是消灭,中国都是有充分的手段。
这样一来,进入三航母时代之后,中国在任何海域,都会拥有一个直径1000公里的火力覆盖圈和战场感知圈。
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威慑和精确打击,应对绝大部分海外危机。
甚至就算不开火,只要福建舰航母战斗群浩浩荡荡驶入印度洋,随便开到一个国家的海岸边,哪怕什么都不干,哪个国家心里能不发怵?
即便美国给的诱惑再大,他们也要思量一下自己的海空军,能不能在福建舰面前,支撑一个小时?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喜欢用武力去压迫别人。
可是如果有了三艘航母,至少可以让他们不敢冒犯中国,或者在中美日益激烈的博弈中,不公开选边站队,保持中立。
![]()
【中国三航母时代,改写全球格局】
这就是航母的价值,这就是刘老说的威慑的真正含义。
更为重要的是,三航母时代,对中美的博弈,也会起到一个重磅砝码的作用。
一战之前,海军元帅,德国公海舰队之父提尔皮茨提出一种风险舰队理论。
核心就是由于国力差距,德国不可能正面、直接超越英国海军实力,唯一可行的是建立一支风险舰队。
这支风险舰队,只需要达到英国三分之二的实力,就能实现与英国的势均力敌。
如果英国人要算账,就算是英国舰队能打败德国海军,但遭到的损失将足以大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抵御其他国家的挑战,甚至会丧失其海上霸主的地位。
所以,英国人在权衡利弊之后,必将不敢轻易冒险,从而使德国不战而获得海上霸权。
这个理论有没有道理?当然有。
可是这个理论也有一个bug,是否考虑过两国的造舰能力差距?
德国固然可以将海军堆到英国三分之二的地步,可是英国海军并不会裹足不前。
人家也是会造舰的。
如果你的造舰速度赶不上英国,那就永远不可能达到英国的三分之二。
事实也就是这样,受到风险舰队理论的刺激,英国更新了两强的标准,将英国海军的实力等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更新为德国海军的两倍标准。
德国每多造一艘主力舰艇,英国就多造1.5艘,用来维持自身绝对的优势。
最后的结果呢?
大家都看到了,英国的造舰能力数倍于德国,德国海军自始至终没有赶上英国。
如今的形势,和当年像,又不像。
像的是,中国海军以全球第二的实力,正在向美国海军发起挑战,而美国海军也如临大敌。
不像的是,如今中国的造舰能力,远超美国。
在2023年,英国媒体进行报道,写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0倍。
美国前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国会听证会上,也尴尬承认,中国有个造船厂的能力,比美国造船厂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大。
因此,你不能只看到如今中国的三航母时代,还要放眼未来的四航母、五航母时代。
美国人用了数十年,才攒出如今的十一艘航母,其中还有几艘面临退役。
未来将会出现从11艘到10艘,再到9艘.......
而中国呢?
按照目前的造舰速度,未来十年搞出三艘至四艘航母,让中国航母数量达到六艘至七艘,是完全可能的。
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将会彻底改变太平洋上的中美军力对比。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过去三十年美国打的都是非对称战争,发动战争的对象都是小国和弱国。
即便如此,依旧被折腾得狼狈不堪,就连胡塞都搞不定。
如果未来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而且是自主工业国的对手,美国有没有和我们打对称战争的能力和勇气?
面对一个实力与自己差不多的海军力量,美国还有没有必胜的心理优势去介入我们的家务事?
当年教员可是说过,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
如果讲一点道理的话,那是逼不得已了。
也许只有六艘或七艘航母,才能让美国真正老老实实坐下来,与中国好好谈一谈。
第三,福建舰服役之日,刘老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如今的三航母时代,是对当年那个踮起脚尖的将军,最好的告慰。
不过,告慰也许并不是刘老搞航母的初衷,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推动航母工程,并不是为了自己。
这样一来,福建舰连同它开启的三航母时代,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航母的意义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也最让人心疼的念想。
是远洋渔民撒网时,身后那道沉甸甸的保险。
是战火废墟中,工人攥紧祖国接你回家机票时,流下的热泪。
是每一名中国人,在晨光熹微中醒来,都知道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天空,有人默默守护的那份淡定。
它是14亿双劳动者的手,14亿颗渴望安宁的心,用最深层的爱、最滚烫的情怀、最坚韧的奋斗,共同写给这个国家,写给每一个像你我一样,在平凡生活中奋力前行的人。
一封以万里海疆为信纸,以最硬的钢铁为字句的家书。
这封家书的最后,是亿万普通人最卑微也最伟大的愿望,那就是家国永安。
海安、国安、家安,碗里有鱼有饭,炊烟向蓝天。
也就是说,福建舰的意义,不仅仅是突破所谓岛链封锁,这不是我国的发展逻辑。
当有人还在用竞争、威胁来定义国际关系的时候,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力量,为自己,也为全球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可以让贸易航线更加安全,让全球供应链更加稳定,让开放更有底气,也更加自信。
新一代的海上布局正在书写,太平洋局势改写的这一刻,或许已经来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