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全运会的氛围,在澳门升温。澳门综艺馆的人流中,一位75岁的老者正手持刨刀,细细打磨木件,展示台上,几艘按比例缩小的帆船模型桅杆挺拔、风帆微展,引得过往运动员与观众驻足观看。
他叫温泉,是澳门资深造船工匠、2011年银莲花荣誉勋章得主,正以“大船细作”的坚守,让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澳门造船工艺,成为全运会期间中外宾客读懂澳门的文化窗口。
![]()
温泉在全运会赛场外展示小船制作工艺——新民晚报陶邢莹摄
百年造船业:澳门从渔村到都市的见证
澳门三面环海,造船业曾是这里的重要经济产业,历史悠久跨越一个半世纪,见证了澳门从昔日小渔村逐渐发展成现代城市的历程。全盛时期船厂遍布澳门各处,凭借工匠的精湛技艺,澳门成为华南地区颇具规模的木质渔船建造中心。那时,提督马路一带船坞林立,温泉的童年便在此度过。温泉成长于一个渔民家庭,19岁时便踏入船厂当学徒,经过三年严格历练才正式入行。
职业生涯里,温泉辗转澳门、氹仔、路环多间船厂,参与制造的渔船只数超200艘,包括不同种类的渔船、风帆、新式渔船、货船等,不仅供应本地渔民,更顺着水路卖到广东、香港等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螺旋桨机动船逐渐取代风帆渔船,传统手工造船业日渐式微,不少船厂关停,工人转行谋生,但温泉对这门手艺的执念从未放下。
![]()
大船细作:让非遗工艺“活”起来
“不能让老祖宗传下的手艺断了根。”2014年起,温泉开启“大船细作”之路,依据原本制造大船的整个结构及工艺,“首先画图,再制造骨架、船旁、船面、甲板及其他配件”。如风帆这类型的船,约由50个部件组成,小到桅杆的角度、风帆的纹路,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大约需要五六十个小时做完一艘小帆船模型。”这些逼真的模型不仅在澳门档案馆门外定期陈列,更成了澳门的文化名片。温泉自豪地介绍,爱尔兰造船团队曾专程来澳门与他交流,英国媒体也慕名报道这门濒临消失的技艺。与此同时,温泉接受澳门文化局的邀请,担任公益课程导师,在塔石广场展示造船工艺,并开设造船工艺班。令他欣慰的是,每期都爆满,其中不乏年轻人。这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对澳门造船业的传承,学员在拼接木件时,读懂了背后的历史。
![]()
全运为桥:澳门非遗牵手全国宾客
全运会的到来,让温泉的工艺展示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赛场外,不少来自内地各省市的运动员、观众特意停下脚步,有的好奇触摸船模的木质纹理,有的向他请教“怎么让模型在水里浮起来”,还有人与他探讨“顺风行船、逆风调帆”的古老智慧。“以前我们的船卖到内地,现在能借着全运会,把造船工艺讲给更多人听。”温泉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希望大家记住,澳门不只有风光,还有这样深厚的工业文化。”温泉说,他想借着全运会的契机,让这门手艺跨越山海,成为连接澳门与全国各地文化交流的纽带。
![]()
从昔日船厂的叮叮当当,到如今赛场外的耐心讲解,温泉希望,澳门造船工艺在全运会的热闹氛围中焕发新生。当竞技的激情与匠人的沉静相遇,不仅让全国宾客读懂了澳门的历史厚度,更让非遗文化成为促进交流合作的生动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融中写下温暖一笔。
原标题:《全运赛场外的澳门匠心:船匠温泉与百年造船工艺的传承之约》
栏目编辑: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陶邢莹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官方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