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本地人说,3斤的土鲮鱼,至少要长3年以上。而我却在一口去年干过的池塘,连续钓到2条3.12斤的土鲮。
![]()
钓鱼是我从小的爱好。
爷爷喜欢钓鱼,从五六岁开始,只要他去钓鱼,我就跟在爷爷后面当跟屁虫。
久而久之,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学会了钓鱼,还学会了自己制作钓具。
只要一放暑假,我就天天往池塘跑,我家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水域都曾是我的钓鱼之所。
那时候,家里穷,一个月难得吃次肉,我的鱼获就成了餐桌上美味的荤菜。
哪怕是一条一两不到的小鲫鱼,母亲也要把它做成一大碗鲜美的鱼汤,让每个人喝上一碗。
所以,母亲从不反对我去钓鱼,因为只要我去钓鱼,餐桌上就能多出一道荤菜。
后来,我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辗转10多个城市。
但无论到哪里,我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寻觅钓点。
到广州后,虽然水域不少,但可钓之点不多,但我总能找到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钓鱼。
![]()
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处新的钓点。
这是河边的一口小池塘,可能是废弃的养鱼塘。
连续两个周末的下午,我拿上一根海竿和一根手竿,带上鱼饵,到这里钓鱼。
每次钓,都是罗非鱼居多,而且还不大,不到一两。
偶尔也能钓到一条大点的,有二三两,或者半斤。
太小的罗非我不要,直接放生。
留着它们,等长大一些再来钓。
![]()
钓鱼要注意保护资源,毕竟资源有限,取之有度,才能保证用之不竭。
从我河堤上走过的人,看到我在钓鱼,大多都很诧异。
他们问我,钓到没有?
我说,小罗非。
他们说,你为何不到旁边的河里钓,这口池塘去年都干掉了,哪里还有鱼?
我说,没事,钓着玩。
可是,就在这口他们看来没鱼的池塘,我却连续两次钓到3.12斤的土鲮。
这种鱼,嘴小,头大,眼睛和尾部鱼鳍发红。
刚到广州时,我不认识这种鱼,以为是草鱼,但又感觉不像。
而且很奇怪的是,我钓的两条土鲮居然外形重量性别一模一样,长得一样,重量一样,都是1.56千克,而且都是公的。
![]()
难道,它们是孪生双胞胎兄弟?
土鲮味道很鲜美,老婆用油煎一煎,然后加入姜蒜紫苏,用大火煮开,鱼肉嫩滑,鱼汤米白,非常鲜美。
![]()
广州本地人说,3斤的土鲮鱼,至少要长3年以上。
去年干过的鱼塘,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鲮鱼呢?而且还是两条?
难道鲮鱼会像有些鱼一样,无水时藏在泥里睡觉,有水时再钻出来?
我百思不得其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