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对乌克兰军工设施及其能源基础设施、军用机场等目标发动了打击,同时针对148个区域的无人机存储发射点及外国雇佣兵驻扎点进行了攻击。
2025年11月4日,俄乌战场再掀巨浪!
俄罗斯这一举动直接打到了乌军的“心脏”,这不是普通的轰炸,而是一次有备而来的重拳出击。
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算盘?乌克兰又该怎么接招?
俄罗斯这次出手,选的可不是一般武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一出手,就是“王炸”。
这玩意速度高达10马赫,射程能干到2000公里外,精度误差不超过10米,躲得再远,它也能追着打个正着。
俄国防部强调,这是一次“高精度战略打击”,目标明确,效率极高。
打击的对象也不含糊,乌克兰的军工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军用机场,三大“造血器官”全被点名。
148个无人机存储和发射点、外籍雇佣兵的驻扎点也被列入清单,等于是把乌克兰的“弹药库”和“外援部队”一锅端。
乌军一天就折了120架无人机,几乎相当于一整个旅的空中力量被“拔根”。
这波打击不是突然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瞄准了战场最胶着的节点:红军城方向,俄军正围困着5500名乌军,说白了就是瓮中捉鳖。
这时候打掉补给线和后方支撑,无疑是要把这批乌军“生吞活剥”。
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用“匕首”,但这次是用得最狠的一次。
从2022年首次亮相到2024年那次炸哈尔科夫购物中心,俄罗斯一直在“试刀锋”。
这次打击,明显是想用技术优势快速压制战场,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乌克兰战场已经从“拼人力”转向“拼算法”,谁能更快、更准、更狠地打击敌人后方,谁就能掌握主动。
俄罗斯想用这种方式逼着乌克兰坐下来谈,或者至少,让乌军没有还手之力。
这次打击展示的是‘算法战争+高精尖武器’的组合拳,俄罗斯已经不打算和乌克兰慢慢耗了。
对乌克兰来说,这波打击不只是军事损失那么简单。
能源被毁,意味着冬天取暖成了问题;军工厂被炸,意味着子弹都要省着用。
乌克兰军工产能下降超过30%,大后方基本被打成筛子。
更要命的是人,无人机是乌军的“空中眼睛”,现在一口气损失120架,等于闭着眼打仗。
而那些外国雇佣兵,也不再是“高端外援”,而成了最危险的岗位。
有媒体报道,一名来自哥伦比亚的女军医在无人机车间遇袭身亡,成为这场战争的又一个“非战斗牺牲者”。
乌克兰正面临一场“人力资源危机”,前线减员严重,后方又补不上来,战争机器眼看就要“熄火”。
乌克兰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来自俄罗斯,西方援助也开始“叫停”。
特朗普政府早已暂停对乌军援,财政部长贝森特更倾向于“节流优先”。
欧盟那边也不再高喊“全面支持”,而是开始讨论“冻结冲突”,显然不想继续当“提款机”。
乌克兰的孤立感越来越强,而俄罗斯虽然打得猛,但也不是毫发无损。
俄罗斯自身的炼油能力下降了37%,经济压力巨大,说明这场战争压得双方都快喘不过气。
这就像两人拔河,绳子已经拉到极限,只要一方松手,另一方也得摔个跟头。
在表面上,这是“匕首”导弹和无人机的对抗,但本质上,是高科技与人力资源的拉锯战。
导弹再快也需要制造,无人机再多也得有人操控,这是一场谁先耗尽“底牌”的战争。
高科技可以赢下一场战役,但赢不了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这句话或许正戳中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目前的痛点。
而战争的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被卷入。
那位哥伦比亚女军医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她不是士兵,但也成了牺牲品。
战争从来不是“英雄和敌人”的游戏,更像是一场把平民推上赌桌的残酷博弈。
这次打击,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袭击”,而是俄乌战争进入新阶段的信号。
它打碎了乌克兰的战争补给体系,也暴露出俄罗斯的战略焦虑。
说到底,这场战争已经不是在比谁更强,而是在比谁还能撑下去。
信息来源:视频丨俄称打击乌军工企业 乌称打击俄能源设施2025-11-04 ·央视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