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瑞银行”)再因存款业务合规性引发市场关注。
存款标注“仅限上海”却开“特殊通道”
据报道,该行微信小程序上架的多款存款产品虽明确标注“仅限上海地区客户”,但异地客户可通过工作人员协助开通“特殊通道”完成购买,这一操作与监管要求的“属地经营”原则存在明显出入。
登录“华瑞银行微银行”小程序就可以看到,其存款板块共7款产品,涵盖通知存款、大额存单及定期存款,均标注地域限制条款,看似严格遵循本地展业的监管要求。
涉事产品中,一款3年期定期存款尤为引人关注。该产品初始利率为2.35%,10月13日调整后降至2.15%,即便在利率下行周期,仍高于市场不少同类产品。
![]()
类似案例在社交平台并不鲜见。在小红书等平台,关于华瑞银行异地存款的讨论屡见不鲜,不少网友表示,即便身处上海之外,也能通过线上渠道成功存款。
![]()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华瑞银行首次触碰揽储合规红线。2025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已对其开出680万元罚单,涉及以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12项违法违规行为。
该行在年报中表示,相关问题源于2022年监管现场检查,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但此次异地揽储“开后门”事件的曝光,让外界对其整改成效的质疑声再起。
作为我国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上海华瑞银行于2014年9月获原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2015年1月27日经上海银监局批复正式开业,注册地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定代表人为曹彤。
从展业范围来看,华瑞银行的区域性定位十分明确。在民营银行的展业范围分类中,它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4家获准全国展业的互联网银行不同,被明确归类为区域性地方法人商业银行——这一定位直接决定了其网点布局与存款业务的边界。
截至目前,华瑞银行仅在上海设立实体网点,未在其他城市开设异地分支机构,所有业务的开展均需依托注册地及实体网点覆盖范围。
对应到存款业务,监管层面也对其有明确的范围限制:仅限面向上海地区客户吸收存款,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开展异地揽储业务。
央行曾对“异地存款”作出清晰界定,即“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这意味着无论是互联网平台、手机银行还是其他线上渠道,华瑞银行若吸收非上海地区客户的存款,均属于违规范畴。
支撑这些监管要求的,是一系列明确的法律与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地方法人银行需在批准的区域内开展业务;其修改建议稿更进一步强化约束,明确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应当在住所地范围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
2021年,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也针对地方法人银行提出具体要求:需坚守发展定位,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不得借助网络等手段违反或规避监管规定开展异地存款业务,同时禁止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业务,线上吸存必须严格限定于本地客户。
更早之前,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明确,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异地揽存业务,存量异地存款需自然到期结清。这一规定专门针对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不受此限制,而华瑞银行作为上海地方法人银行,自然需严格遵守这一禁令。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行营收与利润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9.42%,净利润更是亏损3.41亿元;而2023年、2024年则实现强势反弹,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76%、41.31%,净利润同比增幅达115.65%、314.62%,业绩的剧烈起伏凸显其经营的不稳定性。
在收入结构上,华瑞银行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其利息净收入从13.21亿元攀升至28.27亿元,逐年稳步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利息净收入常年处于负值区间,2024年为-7.6亿元,2023年为-5.1亿元,2022年为-2.8亿元,这意味着该行几乎完全依赖利息业务支撑营收,业务结构单一性问题显著。
从资产负债端观察,近三年该行存款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末吸收存款257.5亿元,2023年末增至340亿元,2024年末进一步达到409.9亿元,短短两年间存款规模增长超150亿元,增长率远超此前年度,存款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为其业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但这一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可持续性仍值得关注。
结合其2025年因“以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等行为被重罚的经历,华瑞银行在业务增长与合规经营的天平上,仍需在后续发展中给出更稳妥的答案。
零售贷款靠外部平台“续命”
上海华瑞银行的经营账本里,还藏着另外一个扎眼的“窟窿”——手续费业务常年亏损严重,贷款业务深度依赖外部平台获客。
聚焦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其“高投入、低产出”特征尤为突出。2024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1207.7万元,支出却高达9.4亿元,净收入为-9.2亿元;2023年、2022年这一指标分别为-5.3亿元、-2.9亿元,短短三年间手续费净亏损累计超17亿元。
这种“每1元收入对应近78元支出”的畸形成本结构,根源在于其零售贷款业务对外部获客渠道的深度绑定——为从爱奇艺、滴滴、度小满等平台获取零售贷款客户,该行需支付高额获客分佣,这些成本直接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而中间业务本身缺乏自主创收能力,收入微薄,最终形成“高支出、低收入”的畸形格局。
支撑其利息收入增长的,是远超行业水平的净息差。该行2024年净息差达5.48%,这一高收益背后,是零售贷款业务中互联网消费贷等产品的贡献——这类贷款虽能带来高收益率,但因依赖外部获客渠道推高了成本,且在资产质量上,2024年不良贷款率1.65%虽处于合理区间,拨备覆盖率却从2023年的205.24%降至169.96%,风险缓冲空间已有所收窄,凸显出高收益与潜在风险的并存。
业务结构上,个人贷款已形成压倒性优势。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规模达308.3亿元,在贷款总额中占比84.7%,较2023年的81.6%进一步提升;同期公司贷款占比从18.2%降至12.3%。
为维系这一业务规模,其个人贷款合作机构矩阵持续扩容,目前已达85家,其中52家为获客机构,涵盖爱奇艺、滴滴、快手等互联网大厂系平台,度小满、信也科技等助贷企业,以及融悦汽车、好运邦物联等汽车金融类公司;另有33家融资担保公司和15家委外催收机构。
从获客引流到风险缓释再到欠款回收,业务全链条的三方依赖特征明显,获客端的高额分佣也直接推高了手续费支出。
这种业务模式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该行盈利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另一方面,85家合作机构的动态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合规要求,叠加此前异地揽储的合规争议,使其在经营合规性上面临多重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