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上市保险公司三季报相继出炉,低利率时代各家如何做好资产负债匹配以增厚公司业绩,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四家险企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0.5%、58.9%、28.9%和19.3%。相比之下,中国平安的归母净利润却只录得11.5%的增长。
有投资者提问:“为何差距这么大?”中国平安管理层的回答是,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长45.4%,较上半年显著改善。公司对中长期业务增长有信心。
在业绩向好的情况下,中国平安也在持续推进公司业务层面的调整。第三季度,发生在中国平安身上的一个重要动作,是将平安健康与平安人寿的销售渠道进行了“切割”,平安人寿不再售卖平安健康的保险产品,而平安健康也失去了平安人寿这棵渠道“大树”。
此举在圈内引起热议:为何将原本互惠互利的两兄弟分开?
对中国平安这家拥有万亿市值的保险巨头来说,此举短期可能是件“小事”,长期却是件“大事”。
01、新业务价值是最大亮点
当下,利率走低的大环境对保险公司构成的核心风险就是利差损,即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保单的平均预定利率,从而形成利差亏损。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低利率使得大众投资渠道受限,保险产品尤其是储蓄型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对保险公司也是一件好事。
具体到中国平安身上,2025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329.40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大幅增长45.4%。
寿险及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成为中国平安本轮业绩增长的最大亮点。2025年前三季度该数字达357.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2%,净额同比创5年新高,新业务价值率(新业务价值率=新业务价值/首年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至30.6%。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新业务价值是把新保单未来能赚的利润,折算成今天值多少钱。它是评估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至于中国平安的增长原因,要从两个方向展开讲。一是渠道。保险行业向来以保险代理人作为销售主体,代理人队伍越庞大,保险卖得越好。但随着行业从“粗放化”向“专业化”转型,昔日人海战术失效,保险公司着重在银行等新兴渠道里挖单子。
![]()
中国平安亦是如此。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兼副总经理郭晓涛就向外界分享称,集团银保渠道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不论是平安银行独家的银保渠道,还是跟其他银行合作的非平安银行的银保渠道,加在一起增速超过170%,社区金融的增速也达到了160%。
进入第三季度,这一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集团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增长态势稳健。最新代理人数量为35.4万人,较去年同期的36.2万人有所减少。与此同时,集团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飙升170.9%。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5.1%,这使得整体渠道结构更加均衡。
在产品层面,中国平安也在想办法创新。平安寿险升级推出多款主力财富及养老类、保障类产品,进一步丰富分红产品体系并加强分红产品推动。
在这一系列变革推动下,截至今年9月,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已接近2.5亿,较年初增长2.9%;客均持有合同2.94个,较年初增长0.7%。此外,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达97.5%,服务时间5年及以上客户的留存率为94.4%。
前三季度,险企们的投资表现也十分亮眼,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达到3685.51亿元,中国人保为862.50亿元,中国平安则披露称:“前三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其提到,将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加大权益配置,以保证实现长期超越市场的稳健投资收益。
![]()
02、健康险、寿险渠道分家
寿险和健康险是中国平安的两大中流砥柱。寿险和健康险新业务价值的快速增长,证明这两块业务正发展得如鱼得水。
今年9月8日,保险市场被一则重磅消息刷屏,平安健康险宣布自家“e生保”“双子星”等核心医疗险产品,将全面退出平安人寿的销售渠道。平安人寿也发布通知,禁止代理人使用平安健康险的“随身易”平台,严控“飞单”行为。
一句话总结,两兄弟要分家各过各的日子了。
平安健康险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之一。早期其一直通过庞大的寿险渠道销售产品,而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长期被中国平安合并纳入“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板块。股权结构上,平安健康由平安集团直接持有74.38%股份,平安人寿持有0.3%股份,属于集团内核心健康险经营主体。
![]()
在渠道方面,平安健康长久以来形成了对平安人寿的较高依赖。据险联社报道,约30%的个人医疗险保费通过包含寿险代理人在内的集团内部渠道达成,且有2100万平安寿险客户在使用其健康管理服务。相当于,平安健康很大一部分客户资源掌握在平安寿险手里。
在2023年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健康总裁吴军也在回应“公司是否过分依赖集团”的质疑时称,平安健康通过与寿险、产险、健康险、银行等开展产品融合、权益采购、增值服务等创新业务,可获得来自B端(企业端)、F端(家庭端)大量的客户推荐。
对于平安人寿而言,吴军称,平安健康向用户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可进一步提高用户黏性和认可度,从而增加复购,将金融的低频服务变为医疗健康的高频服务。因此,他认为两者的合作并不是单向“输血”。
然而,本来是双赢的合作突生变数,对于双方的代理人队伍,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听闻健康险要退出原有渠道,有客户直接被吓了一跳:“手里的健康险还管用吗?以后续保怎么办?”一位平安健康的代理人在社交媒体解释称:“并没有停卖,只是平安人寿取消了健康险的专业代理协议。以后买健康险,可以找平安健康的人买。”
另一头,平安人寿的保险代理人也没闲着,既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售卖平安健康的产品,那么给自家产品带货总可以。其实,在2024年中国平安的年报中就可以看到,平安人寿已经在健康险上有所布局,在重疾方面推出了兼具财富管理及重疾保障的“平安如意”系列,非重疾方面上线了“智盈倍护”护理险、“e万家”医疗险。
这样一来,平安人寿和平安健康的代理人,从昔日合作方变为竞争方。
一位平安客户对《财经天下》抱怨称,“最近我的平安保险代理人一直在劝我,把我的‘e生保’百万医疗险,转到他所在的寿险部门”。
但经过多方打听后,该客户决定按兵不动,“有保险从业者告诉我,这属于在两家公司之间换保险了,转过去要重新进行健康告知,要查看你在上一个百万医疗投保期内是否有过体检住院等医疗记录。如果有,势必会影响日后理赔情况”。
“平安健康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失去人寿渠道的代理人线下面访流量,获客成本短期可能会上升。”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评价称。
平安健康面临分家的短痛,但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由2012年的86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0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2024年,市场还在扩大,全保险行业共取得健康险保费收入9774亿元。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对《财经天下》表示,分家后,健康险需建立独立渠道,倒逼其探索数字化直销、第三方合作等新模式,增强自主盈利能力。
03、专心发力养老业务
将平安健康分出去后,中国平安对寿险业务也是另有想法。
《财经天下》看到,在2022年年报中,中国平安将自己定义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2023年年报起,改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在2024年年报中,“养老”一词被提及231次,可见集团对养老业务的重视程度。
中国平安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在“9073”养老格局下(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水平、产品和模式的创新等,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曾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提及,集团正在构建的医疗和养老生态圈,成为未来利润释放和差异化能力的护城河。
![]()
怎么做养老?中国平安有两个思路:一是居家养老,二是高端养老。
平安保险代理人熊雨对《财经天下》描述称,平安居家养老两年前就有了,简单来说就是让客户存钱的同时,还能额外享受一项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医疗服务等。“如果想享受居家养老,累计需要交够100万元保费。”据中国平安财报,截至2025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近24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相比之下,高端养老的门槛就更高了,它是与平安的康养社区相结合的。
平安家族办公室项目经理元丽告诉《财经天下》,“平安康养社区仅面向达标客户开放入住权。现在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达标门槛是交够1888万元保费算是有了入住资格,像苏州、武汉、成都这些新一线城市则需要交够588万元保费”。
交够保费只是入住的第一步,入住后,客户还要每月交服务费用。“刚开业的上海一室一厅的费用大概是每月4万~5万元。这里面包含房间、管家、餐饮、物业、文娱活动、医疗和护理的费用。”元丽称,“康养社区里面还有一些自费项目,比如说美容美发、SPA、酒吧,则需要另外付费”。
据悉,截至2025年9月末,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已布局5个城市,共计6个项目,均陆续进入运营或建设阶段,其中上海项目“静安8号”已正式运营,这也是目前唯一开业的养老社区。另外,深圳项目拟于年底前试运营。
目前来看,养老战略对于平安整个集团初见成效。2025年前三季度,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对此,林先平称,“中国平安将平安健康的销售渠道进行调整,并非放弃该业务,而是通过分业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他表示,中国平安能更集中资源攻坚医疗养老这一蓝海。养老社区投资周期长、回报稳定,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高度契合。平安通过“保险+养老”模式,将保单销售与养老服务绑定,既提升保单吸引力,又能开辟服务费收入新来源。
为应对老龄化趋势,保险行业正积极调整养老业务战略,核心是从单一产品转向 “产品+服务+投资”的生态化布局。比如泰康保险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保险+医养”的战略布局。
高承远也认为,平安是在给寿险“腾笼换鸟”——砍掉低件均(平均保费较低)、高赔付的健康险后,代理人产能指标转向“长缴期、高保费”的养老单。
他将养老社区比喻为寿险的“高净值漏斗”,重资产虽然考验中国平安的拿地能力、运营能力、续住能力,而一旦将入住养老社区的高昂保费资产化后,寿险就能完成从“卖保单”到“管资产”的惊险一跃,从单纯的保险销售机构,转型为一个掌控并运营庞大实体养老资产生态的“平台”。
(文中熊雨、元丽为化名)
(作者 | 陈大壮,编辑 | 朗明,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