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诉讼的熵增与重构》
作者:房保国、李慧织 著
ISBN:978-7-5764-2275-7
定价:35 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5年10月
01
作者简介
房保国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你有权保持沉默》,译著《宪法与刑事诉讼:基本原理》,合著《诉讼制度改革研究》《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主编《刑事证据潜规则研究》等,参著《证据法学研究》等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
李慧织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三级高级检察官,现任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河南省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人才库成员、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成员,出版专著《贪污贿赂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参与编写《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副主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务指南》等著作多部,主持省部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数十篇。
![]()
02
内容简介
在现代民事司法实践中,诉讼程序逐渐展现出复杂且低效的特点。这种程序系统自我膨胀的现象,就像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所表明的孤立系统无序化趋势那样。本书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熵增”当作隐喻,试图构建民事程序系统演进的新认知框架。全书共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从理论分析、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自认制度功能、要素式审判方法、案例库功能、财产保全担保保险制度、女性律师身份困境、证据效力经验法则、二审独任制改革和民事执行与监督十个层面探讨在数字技术冲击与社会变革背景下民事程序法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提供智识方案。

![]()
03
目 录
总 序 001
序 言 003
专题一、民事程序的熵增与重构——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的程序系统论 001
一、民事程序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002
二、程序熵增的三维驱动模型 011
三、反熵型程序重构的量子路径 021
四、实证检验:程序系统重构的效能验证 027
五、理论延伸:司法分形生长模型 031
专题二、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法理逻辑与制度重构 034
一、公民诉权的法理证成:从权利表象到本质内核的哲学突破 035
二、公共利益的分层治理:类型化思维的制度革命 041
三、制度创新的三维架构:程序、效力与配套协同 047
四、宪法维度的深层证立:人民主体性的司法具象化 052
五、中国实践的原创性贡献:制度基因与文化自觉 056
专题三、民法典时代自认制度的功能转变 062
一、自认制度的范式更新:从证据效力到权利处分 063
二、制度功能的转变:三大新型领域的考察 067
三、理论根基的重塑: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 070
四、制度创新的中国方案 075
五、迈向实体程序融合的新型自认制度 079
专题四、“要素式审判方法”的理论反思 082
一、要素式审判方法的解构性分析 082
二、司法理性异化的三重悖论 087
三、司法现代化的重构路径 093
专题五、从“司法产品”到“教育载体”——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法治传播功能研究 102
一、司法案例的功能嬗变:制度变迁理论下的观察 103
二、普法教育的范式革新:传播学视角的解构 106
三、法学教育的协同进化: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110
四、法治文明的对话机制:比较法视野下的突破 113
专题六、财产保全担保保险的异化与矫正——基于逆向选择风险的金融监管视角 119
一、制度异化的法理基因:当保险机制遭遇诉讼策略 120
二、逆向选择的特殊生态:法律程序中的“隐形市场” 124
三、监管矫正的三维重构:打破法律与金融的次元壁 127
四、制度再生的突破路径:在司法土壤中培育监管共生体131
五、理论延展: 当法律程序成为金融产品 135
专题七、凝视的辩证法:女性律师代理家事诉讼的身份表演困境 139
一、凝视网络:司法场域中的权力拓扑学 141
二、身份解离:法律职业伦理的具身化困境 146
三、破壁之道:反凝视策略的创造性实践 150
四、在枷锁中起舞的法律现代性 153
专题八、证据效力的味觉偏好——饮食习惯对经验法则形成的隐性塑造156
一、味觉认知的三重隐喻157
二、味觉规训的司法显影 161
三、味觉迷宫的突围路径 165
四、重构司法认知的味觉正义 169
专题九、二审独任制改革对传统审级构造的冲击与回应 172
一、传统审级构造的理论根基与功能预设 173
二、二审独任制改革的实践冲击 177
三、程序保障与裁判权威的平衡路径 182
专题十、民事执行难与检察监督的强化 189
一、民事执行难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189
二、加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196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状 204
四、强化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全程监督的路径 213
![]()
04
序 言
法律系统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时钟,其齿轮啮合的节奏既需要遵循物理学的守恒定律,也要回应社会能量的潮汐涨落。在当今数字文明与风险社会相互交融之际,民事诉讼程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空折叠”——程序正义的古典理想受到效率焦虑的现代性叩问,形式理性的逻辑链条被现实正义的解构挑战,技术赋能的制度革新遭遇伦理失序的潜在风险。
法律系统也是社会秩序的调节器,一直在追寻确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司法场域之际,程序正义的传统范式遭遇解构性挑战,民事程序法学正站在理论革新的关键路口。本书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熵增”当作隐喻, 试图构建民事程序系统演进的新认知框架。司法程序不是静止的规范体系,也不是机械的制度装置,而是复杂耗散系统,有自组织特征。这一系统的演化一直遵循“熵增—耗散—重构”的动态规律。程序规则在应用中不断积累无序性,当熵值超过临界阈值时,会有结构发生不可逆的质变,只有通过能量交换和范式革新才能恢复秩序。在此理论框架中,本书的十个专题力求共同促进民事程序法学的认知变革。
专题一“民事程序的熵增与重构”,奠定了全书的元理论根基。该专题构建了一个涵盖时间迟滞、规则复杂度及决策自由度的三维熵变模型,以此揭示民事程序系统的无序化演变本质。当程序势能屏障消解机制与几何维度优化原理相融合时,原本僵化的程序结构得以在量子跃迁里达成拓扑重构。这种系统论视角的革新,打破了程序正义与诉讼效率的价值悖论,也为后续专题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的视角。就像分形几何所揭示的递归规律那样,司法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会在各专题里不断呈现其理论张力。
专题二“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与制度重构”,针对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争议,突破传统“直接利害关系”的桎梏,在法理上,基于“人民主权诉权论”,论证公民公益诉权是宪法“人民主体性”原则的司法具象化,是公民参与治理、履行公共监护权的宪制通道;在制度上,提出“公益诉讼功能分化论”,区分“原生型公益”(如生态、文物保护)和“聚合型公益”(如消费者权益),前者应由法定机关主导,后者宜开放由公民提起复合型(象征私益+公益禁令)或者扩散型(群体代表性私益)诉讼。在此基础上,本专题提出“程序—效力—防控”的三维重构思路:精密化程序启动门槛、创新裁判效力辐射机制、构建衡平风险防控体系。
专题三“民法典时代自认制度的功能转变”,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开始向现代化转型。自认制度作为程序法与实体法交互的枢纽,其功能定位突破了传统证据规则的单一维度,朝着实体权利处分领域深度转变。本专题以实体程序融合为视角,系统解构自认制度的范式更新:从辩论主义中的“ 事实真实性推定”转变为协同主义框架下的权利处分逻辑,揭示人格权禁令、遗产管理和数据权利等新型场域中自认效力的异化与矫正途径。本专题构建了分层效力体系、技术赋权机制以及刑民交叉协同治理方案,提出立足本土实践的制度创新路径,最终走向实体程序深度融合的新型自认制度。这不仅巩固了自认制度的理论根基,更为中国式民事诉讼现代化提供了价值整合方案。
专题四“‘要素式审判方法’的理论反思”,提出要素式审判方法作为司法改革中推广的新型审判模式,通过案件要素的类型化与流程标准化提升效率,但也潜藏着司法理性异化的危机。该专题从法哲学、法社会学与系统论视角解构要素式审判方法的深层逻辑,揭示三重悖论:一是要素分解割裂法律事实的整体性, 导致司法认知碎片化;二是标准化流程压缩司法商谈空间,削弱程序正义的参与性与对话性;三是效率提升与司法品质的价值冲突暴露波斯纳效率正义观的局限,印证阿玛蒂亚·森关于能力实质退化的警示。针对上述困境,本专题提出建构动态要素模型以平衡法律确定性与社会适应性,再造程序保障机制以实现效率和公正的动态兼容,推动法官裁量权理性回归以调和规范约束与个案正义。
专题五“从‘司法产品’到‘教育载体’——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法治传播功能研究”,提出“ 法治传播生态圈”理论范式,揭示人民法院案例库在从司法权威符号向法治文明载体演进中的三重跃迁:通过“司法经验—教育知识—文明话语”的转化机制,案例库不仅重构了法治教育的传播路径,更形成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共生界面,突破传统案例制度的工具性认知,为数字时代法治文明的再生产提供新范式。
专题六“财产保全担保保险的异化与矫正——基于逆向选择风险的金融监管视角”,认为财产保全担保保险制度异化的本质,是金融工具与司法程序的结构性冲突。本专题通过解构逆向选择风险在诉讼策略中的传导机制,揭示法律程序与保险市场间形成的“隐形交易市场”对制度功能的侵蚀效应,提出“三维监管重构”模型,强调风险定价机制、司法审查标准与监管科技工具的协同治理路径,通过构建“监管共生体”理论框架,论证司法场域中法律程序金融化的双向规制范式。本专题创新性提出司法程序与金融监管的次元穿透原理,为跨领域制度风险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专题七“凝视的辩证法:女性律师代理家事诉讼的身份表演困境”,以福柯凝视理论为分析框架,揭示女性律师代理家事诉讼时遭遇的深层身份困境:司法场域中法官的期待性凝视、同行的竞争性凝视与当事人的投射性凝视,共同编织成动态权力网络,迫使女性律师在“情感抚慰者”与“法律技术官”角色间持续表演。这种身份解离既体现于调解室空间布局的身体政治、语言策略的性别化编码,也渗透于法袍着装与声调管理的微观实践。律师可以运用“错位扮演法”“触觉沟通术”等反凝视策略,通过创造性转化社会期待实现职业突围。身份表演困境本质是法律职业伦理现代转型的阵痛,其突破路径为重构兼容理性法则与人性温度的新型正义生产机制。
专题八“证据效力的味觉偏好——饮食习惯对经验法则形成的隐性塑造”,认为传统证据法学的研究常无视文化基因对司法认知的深层塑造。本专题创新提出了“味觉认知传导”理论,它揭示了饮食习惯经味觉记忆形成经验法则的内在机制。地域饮食文化里形成的味觉偏好(如川渝嗜辣、江南嗜甜),被认为会转化为法官审查证据的潜在标尺,这就使得“经验法则”“证据印证”等的适用会出现地域性偏差。本专题构建了“味觉规训显影模型”来解构证据效力认定中的饮食文化密码,并设计了“跨文化证据效力转换表”“司法味觉坐标系”等制度工具,为消除经验法则适用里的文化认知偏差提供了新途径。
专题九“二审独任制改革对传统审级构造的冲击与回应”,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在传统两审终审制框架下,以合议制为核心构建了“层级纠错”与“法律统一”的双重功能预设。然而,随着案件数量激增与司法资源结构性矛盾加剧,二审独任制改革通过审判组织弹性化配置,打破了“二审合议制=终局权威”的刚性逻辑,引发程序保障弱化与裁判权威受损的双重风险。本专题以程序正义与司法效率的动态平衡为视角,剖析二审独任制对传统审级构造中功能分层、权力制约及司法公信力的冲击机理, 揭示其引发的“简案效率优先”与“繁案质量保障”的价值张力;结合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背景,提出类型化案件识别标准、双向转换机制及复合型程序保障体系的协同构建路径,旨在实现“简案不失正义、繁案不减权威”的现代审级制度转型,为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审判权运行范式提供理论支撑。
专题十“民事执行难与检察监督的强化”,系统分析了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检察监督强化路径。强化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具有规范权力运行、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及建设法治国家的三重必要性。当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虽通过专项活动、数字赋能取得进展,但仍面临制度供给不足、线索来源不畅、监督滞后及力量薄弱等现实困境。本专题对此提出双重优化路径:法律规范层面需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制定监督办案指引、增强检察监督的刚性;实践层面应创新线索挖掘机制、深化调查核实、优化人员结构并强化数字检察应用,构建“全流程覆盖+关键节点把控”的监督体系,最终提升执行公正性与司法公信力。
本书的学术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方法论层面,突破规范法学的单一维度,构建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棱镜,这在热力学熵增模型、系统论自组织原理、传播学生态范式、认知科学具身理论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理论相互交织碰撞,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框架。二是在认识论层面, 开创了“程序系统动力学” 的研究范式,把民事程序当作具有耗散特征的复杂适应系统。三是在价值论层面,在数字法治的语境下重构程序正义的内涵,提出兼有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韧性程序”理念。这种理论上的突破,不仅为解释中国司法改革实践带来了新的分析手段,也为全球民事程序法学的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
在写作范式方面,本书刻意突破传统法学研究的学科壁垒,引入味觉人类学来分析证据效力,将诉讼策略研究融入金融工程学,用分形几何学解构程序规则,法学研究因此展现出理论包容性。这种跨域对话不是简单的概念移植,而是有问题导向的知识重构。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真正理解数字时代民事程序系统的复杂本质。就像分形几何所表明的递归规律,微观的制度异化和宏观的系统危机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只有经过多维度的理论透视,才能把握程序重构的内在机制。
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程序异化,本书既有理性批判的态度,又坚守建设性重构的理念。在“数字利维坦”的笼罩之下,我们既要警觉算法控制对程序公正的侵蚀,也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司法效率。在金融工具与法律程序的复杂冲突中,既应当防范制度套利风险,也要探索监管共生的可能,既要保住程序的理性根基,也要接纳多元正义主张。辩证思维在全书中得以体现,使理论建构植根于中国司法改革的实践之中。
作为法治文明的守夜人,我们正站在程序正义范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当传统程序理念受到数字技术冲击,制度惯性遭遇社会变革时,民事程序法学迫切需要理论范式的更新。本书构建的“熵增—变构”理论框架,既是对程序系统演进规律的探索,也是对司法改革实践方法的指引。本书十个专题构成的理论星座,不仅照亮了民事程序法学的认知疆域,更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提供了智识方案。
本书的学术追求在于:不直接给出明确答案,而是激发思维的火花;不是为终结理论的论争,而是开启认知的远航。在司法文明与数字文明交汇的黎明, 让我们共同见证民事诉讼的重构之光。
同 套 系 往 期 推 荐
![]()
![]()
![]()
内容来源:第四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