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安理会就美国递交的一份解除叙利亚新总统沙拉制裁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14票赞成,中国投了唯一一张弃权票。沙拉被从联合国规定的恐怖主义名单里删除。
![]()
沙拉之前用名朱拉尼,是沙姆解放组织的首脑,该组织前身是努斯拉阵线,被视为是基地组织的叙利亚分支。因此2013年沙拉就被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拉入黑名单。
但2016年沙拉宣布和基地组织断绝往来,推翻巴沙尔之后更是树立了改革者的形象。此后每次出访,都获得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的豁免。
几个月前,这个联合国仲裁委员会调查指出,没发现如今的沙拉和叙利亚政府与恐怖组织有联系的迹象。
![]()
沙拉的身份转折
要理解此次制裁解除的意义,需先梳理沙拉的身份变迁与被制裁的始末。
沙拉并非一直使用这一名字,他此前的名字是朱拉尼,曾担任沙姆解放组织的最高首脑,而该组织的前身是叙利亚努斯拉阵线。
这一组织在 2013 年被联合国认定为基地组织在叙利亚的分支,属于全球性恐怖组织,朱拉尼也因此在同年被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列入黑名单,制裁内容包括资产冻结、旅行禁令以及禁止任何国家与个人向其提供资金或物资支持。
![]()
身份的转折始于 2016 年,当时朱拉尼公开宣布与基地组织断绝所有联系,解散努斯拉阵线核心成员,随后重组武装力量并转变政治立场。
2024 年,叙利亚举行总统选举,他以 “改革者” 形象参与竞选,提出改善民生、推动国内和解等政策主张,最终成功当选为叙利亚新总统。
在当选前后,沙拉多次出访周边国家与国际组织,每次出访前均向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申请豁免,且均获得批准,这些豁免申请的通过,为后续全面解除制裁积累了基础,也让国际社会对他的认知逐渐发生转变。
![]()
解除制裁的关键依据
此次安理会决议能获得 14 票赞成,核心依据来自联合国仲裁委员会此前提交的专项调查报告。
几个月前,联合国仲裁委员会受安理会委托,针对沙拉当前身份与恐怖组织的关联性展开全面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沙拉当选总统后的政策举措、其领导的政府与恐怖组织的往来记录,以及国际社会对叙利亚当前局势的反馈。
调查报告明确指出,经过多轮证据核查与多方取证,未发现沙拉本人及他领导的叙利亚政府与任何恐怖组织存在联系的迹象。
![]()
同时,报告还提及,沙拉当选后推动的国内和解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不仅释放了部分此前被关押的平民,还与国内多个反对派达成停火协议,这些举措得到周边国家与部分国际组织的认可。
此外,报告还强调,持续的制裁已对叙利亚民生造成影响,解除制裁有助于国际社会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缓解当地民众的生活困境。
这份调查报告提交后,多数安理会理事国认为解除制裁的条件已成熟,这也成为 14 国投赞成票的重要原因。
![]()
中国的弃权选择
中国在此次投票中选择弃权,而非使用一票否决权,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事件事实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立场综合考量的结果。
中国始终尊重联合国相关机构的调查结论,联合国仲裁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经过严谨取证与核查,未发现沙拉及其政府与恐怖组织存在关联,这一事实成为中国不否决决议的重要前提,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不轻易否定经过正规程序得出的调查结果。
![]()
其次,中国一贯主张 “制裁应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反对无差别、长期化的制裁措施。此前针对沙拉的制裁源于他与恐怖组织的关联,而随着他身份转变与立场调整,且相关调查未发现新的关联证据,继续维持制裁已不符合 “针对性” 原则。
同时,中国也关注到叙利亚民众因长期制裁面临的民生困境,认为解除制裁有助于改善当地人道主义状况,这与中国重视民生、推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立场一致。
![]()
此外,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始终坚持 “不干涉他国内政” 的原则,沙拉作为叙利亚民选总统,其身份获得叙利亚国内与国际社会部分认可,解除对其制裁属于叙利亚内部事务与国际社会对其身份的认可范畴,中国选择弃权,既尊重了叙利亚的主权,也兼顾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
叙利亚的内外局势变化
随着安理会决议的通过,沙拉的制裁被正式解除,这一结果已开始对叙利亚的内外局势产生影响。
多个国家已宣布恢复与叙利亚政府的正常外交往来,部分国际组织也表示将重启对叙利亚的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此前因制裁无法开展的经贸合作也有望逐步恢复
![]()
叙利亚政府通过官方媒体宣布,将利用制裁解除的契机,推动基础设施重建与经济复苏计划,优先解决民众的住房、就业与粮食问题。
不过,制裁解除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西方国家虽投票赞成解除制裁,但仍对沙拉的过往身份保持警惕,提出 “需持续监督其政策动向” 的要求,同时,叙利亚国内仍存在部分反对派势力,对沙拉政府的认可程度不一,国内和解进程仍需时间推进。
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叙利亚要实现全面稳定与发展,仍需应对诸多内外挑战,而制裁的解除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
结语
此次安理会解除叙利亚新总统沙拉制裁的投票,以及中国的弃权选择,展现了国际事务处理中 “事实为基、多元考量” 的特点。
联合国仲裁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为决议通过提供了客观依据,14 国的赞成票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沙拉身份转变与叙利亚局势缓和的认可,而中国的弃权则彰显了 “尊重事实、尊重主权、重视民生” 的一贯立场 —— 既不轻易否定正规调查结论,也不干涉他国内政,同时关注人道主义需求。
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国际社会在处理复杂事务时,需要兼顾事实依据、国家主权与民众福祉,通过对话与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地区争端,改善民生状况,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