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9时,宁国市仙霞农村急救点接到一例毒蜂蜇伤紧急求助,120救护车8分钟内到达现场,伤者已出现血压下降、抽搐及全身红疹等严重过敏反应症状,经过急救人员现场初步急救,并快速转送至宁国市人民医院,最终伤者转危为安。
在皖南地区,蜂蜇伤是常见意外,但后果不容小觑,多发蜇伤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安全。此次成功处置,主要得益于宁国市农村急救点在早期识别、快速转运与院前急救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是安徽省宁国市构建县乡村三级急救网络的缩影,其将县域医共体优质资源下沉至农村,旨在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宁国市农村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了18分钟,平均到达时间为14分22秒。
近年来宁国市围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布局的同时,通过创新变革强化县域慢病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分级诊疗。
![]()
仙霞镇中心医院急救点
构建“1+3+5+N”县域急救网络,打造农村30分钟急救圈
乡村基层急诊急救能力薄弱素来是棘手难题。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急救响应时间普遍长于城市,偏远山区甚至超过1小时。
宁国市属于皖南山区,面积2487平方公里,拥有38.7万常住人口。部分乡镇到城区车程约1.5小时(还不包括偏远村)。宁国市卫健委医政科科长朱越友分析,农村急救体系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急救网络不健全,服务半径大,偏远乡镇往返耗时漫长,延误抢救时机;二是乡镇人员设备缺乏,基层乡镇卫生院未配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医务人员未经系统培训,急救能力不足;三是农村地区群众普遍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和自救能力,无法正确进行现场急救与自救。
为提高全域急救能力,2023年,宁国市卫健委按照“就近、快速、高效”原则,谋划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在港口、方塘、仙霞、中溪、甲路卫生院分别设置了院前急救点,全方位满足全市农村居民、景区旅客、干道交通以及农业生产等突发事件的急救需求。
据宁国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金慧兰介绍,宁国市筹划建设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并投入超300万元搭建中溪、港口、仙霞、甲路、方塘农村急救点,打造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一体化“1+3+5+N”县域急救网络。
具体而言,宁国市以“1”个县域急救核心——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构建了市中医院、健民医院、骨科医院“3”个县域急救分中心,发挥县域内急救中坚力量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仙霞、中溪、甲路、方塘、港口分布在宁国市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宁国市按照10—20公里服务半径要求,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乡镇院前急救站点,开展“120”院前急救服务。
在此基础上,宁国市构建了“N”个村级急救网络。对全市所有村级(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并通过急诊急救培训考核。对意外事件发生“120”到达前,及时进行干预和急救,提升了急救、抢救成功率,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至此,城区15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急救圈(5个急救点)县域有效急救格局全面形成。
实施“一院一策”,实现医共体精准帮扶
宁国市县域农村急救点不仅实现全区域覆盖,还能全方位满足全市农村居民、景区旅客、干道交通以及农业生产等突发事件的急救需求。
为完善农村急救能力,宁国市对于每个急救站点的人员、设备及药品等方面均设定了严格的条件。每个农村急救点至少配备3名医师、3名护士和1名司机,医护人员需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和2年以上临床或护理工作经验,并取得经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的急诊急救专业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每辆救护车标配急救箱、气管插管箱、氧气瓶、清创包、心电图机等20种急救设备和物品。车上还配备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地西泮(安定)注射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等30余种急救药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规划相关专家认为,乡镇卫生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特色化分工”,而非“行政化分级”。其功能定位必须深度契合服务区域的产业特点、人口结构与疾病谱。未来的资源布局与服务整合,必须严格基于区域内居民的真实健康需求和各级机构的战略功能定位,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营。
根据地域位置、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医疗服务能力等不同特点,宁国市各急救中心及站点各司其职。
其中,工业重镇港口、中溪急救点侧重为地方企业职业意外伤害提供应急医疗保障,结合当地企业发展情况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组建团队定期到企业开展职业病体检、职业病预防健康宣教等。
港口急救点于2023年7月建成运行。港口分院处于化工园区,根据园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帮扶重点随之动态调整。例如,在建设期,分院主要应对施工外伤和劳损问题,以骨科、疼痛科帮扶为主;同时加强妇科建设,服务大量外来务工家庭。
2025年3月,港口分院特别设立疼痛专科门诊,宁国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医师每月坐诊指导专科建设,港口分院派医师每周到牵头医院跟班坐诊一天。据宁国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凌峰介绍,今年5月,宁国市人民医院选派1名骨科骨干医师担任港口分院副院长,负责港口分院骨科专科建设规划与发展。为配合骨科专科建设,今年港口分院对手术室进行升级改造,新增骨科C臂机等设备。
位于“皖南川藏线”的方塘急救点重点提供旅游景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皖南川藏线”高峰期车辆日均超2万辆,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旺季交通拥堵。为此,方塘急救点创新性地构建了“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打通水面快艇通道,利用通用机场开辟空中救援通道,确保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空中救援通道曾遭遇过极端考验,2019年,宁国受到“利奇马”超强台风袭击,方塘开放“空中120”绿色通道,及时救援受灾群众。
![]()
青龙湾机场随时待命的直升机
仙霞急救点关注普通百姓突发疾病的急诊急救,根据季节性疾病爆发做好应急保障。比如6-9月蜂蜇伤、9月采摘山核桃意外伤害等等。
2025年1-10月期间,四大急救点累计出车辆995次,占宁国市的18%,累计救治患者1591例,主要救治脑梗、中毒、车祸、外伤以及其他突发疾病。
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实施强基工程
创新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背后,宁国市始终坚持以实现分级诊疗为目标,以百姓就医需求为导向,同步推进急诊急救和县域慢病管理两大体系建设。
安徽省宣城市卫健委体改科负责人张进表示:“我们正在强力推进县乡村三级机构的一体化,核心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一个标志性举措是,即将通过市委深改委审议的方案明确,所有乡镇卫生院的法人代表将由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负责人担任。这是2024年(宣城)市委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旨在打破层级壁垒,形成管理闭环。”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医共体人、财、物由牵头医院统一管理。比如人员双向流动,急救点每周派医护人员到牵头医院急诊科跟班,参与晚夜间院前及院内救治工作,以实战代培训,保证医疗救治水平同质化,牵头医院选派医疗骨干定期到急救点指导帮扶。
设备方面,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由总院设备科统一调配管理,定期维护;药品由药剂科负责保障,统一配送,牵头医院还为各分院免费配送急救包、心梗一包药等急救药品。
在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上,宁国市重点打造“五大急救中心”,宁国市人民医院还为四个医疗次中心(含农村急救站点)量身定制专科发展方向,实施医共体内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
凌峰表示,为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宁国市与20家长三角医院建立转诊“白名单”机制,新增多个名医工作室和专科联盟。2025年1-9月,该市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21%,有效减少患者外流。
![]()
宁国市人民医院内景
对于乡村医疗短板,宁国市推出“乡医ATTENDING诊疗组”模式,通过“乡聘村用”吸纳优秀乡村医生,组建“乡村医生+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健康管理(护)师”的多学科团队,解决农村卫生健康服务难题。
当前宁国市医共体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方面提出,优化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建议》明确指出,要全方位提升急诊急救、血液保障和应急能力。
上述专家认为,新时代的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应实现从“疾病诊疗”到“健康守护”的价值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