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5点,王阿姨家里的闹钟一响,她便麻利地起身,踮着脚走向厨房,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活。她对儿女们总是自豪地说:“我这把年纪,照样每天日出而作,身体比谁都好!”
小区里也流传着“老人起得越早,寿命就越长”的说法,邻居们互相扶持着一同早起晨练,生怕“起迟了就亏了健康”。可每到体检,王阿姨总觉得有些犯困,血压也比同龄人高出些许。难道,起得越早真的越健康?老人长寿和早起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其实,关于睡眠时间、作息时间与寿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有不少争议甚至误区。很多人觉得“早起就是健康的标签”,认为“越早醒来的人,可能越长寿”,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今天我们就来还原科学本质,看看寿命与睡觉、早起这一组“传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知识。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都犯过同样的错。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权威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23年一项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长达8年随访研究显示,作息过早并不直接意味着寿命延长。
相反,睡眠规律、睡眠质量才是与老年人健康、寿命密切相关的真正因素。中国睡眠研究会曾发布数据:每晚睡眠时长保持6—8小时,且有规律入睡和起床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下降14.5%,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2.8%,死亡率也明显低于睡眠紊乱的人群。
![]()
很多老人睡到四五点就强迫自己起床,担心“赖床会伤身”。实际上,如果自身并不困,且夜间醒来无不适,自然早起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钟的健康。
但如果只是睡眠浅、中途频繁醒,凌晨早早醒来也没精神,只是无奈地躺不住,这恰恰是睡眠障碍的信号。
有研究甚至指出,睡眠中断、早醒、难以入睡等睡眠行为障碍,会让老年人整体死亡风险提高18.2%,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竟高出21%。协和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也明确建议,“早醒未必是身体好,健康的睡眠,是能自然醒且精神焕发”。
坚持早起,其实并不等于可以长寿。正常人体有昼夜节律(即生物钟),它由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等物质调节。
美国睡眠医学会建议,老年人每天总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6-8小时,凌晨1-6点深睡期结束后自然清醒最佳。但若强行早起,逼迫自己缩短睡眠,总体健康状况反而可能受损。
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者,发生高血压风险上升20.4%,糖尿病风险上升16.7%,抑郁症风险增加13.2%。
![]()
很多人误以为“越早起运动越利于健康”,但其实晨间血压还未稳定、血液黏稠度高,太阳未出时过早出门,反而可能是心梗、脑卒中等突发疾病的高发时间段之一。
另外,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那些睡眠时间规律、早上自然醒且保持好精神的老人,整体健康评分更高,独立生活能力也更强。而被“越早起越健康”观念裹挟导致睡眠剥夺的老人,反倒容易白天困倦、记忆力下降,甚至跌倒风险增加。
既然如此,老年人要想睡得好,为健康加分,应该怎么做?权威健康指南结合大量研究给出三大建议:
保持固定的起居时间,顺应身体节律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起床,不要“被闹钟支配”,也不要见天亮就被动早起。有自然醒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健康早起。
提升睡眠质量,营造好睡眠环境
睡觉前半小时减少玩手机、喝浓茶咖啡、过度用脑。睡前换上宽松衣物,保持卧室安静、避光、温度适中。如果夜间常醒、白天精神不好,要警惕慢性病或睡眠障碍,及时就医。
适当日间锻炼,但不要早晨刚天亮立即出门晨练
建议等太阳升起来后,再外出活动。早上8点后,气温升高、空气质量相对更好,适度步行或太极有助调节作息。但切忌为锻炼压缩本已不足的睡眠时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