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连城的小行星正漂浮在地球上空,而我们人类已开始行动。
![]()
太阳系的资源丰富程度远超日常认知。你或许听说过遥远的气态巨行星上会降下钻石雨,也可能知道数光年外的天体蕴藏着比地球海洋总量多出数万亿倍的水资源。这些极端案例揭示了太空作为原材料储备库的巨大潜力。其中,近地小行星和月球因其可抵达性而备受关注 —— 无论是金属、挥发性物质还是稀有同位素,它们的资源都可能彻底改变人类对开采与供给的认知。
太空采矿这一概念距离现实远比想象中更近。地质与化学的基本规律在地球外同样适用,富含矿藏的小行星、冰质天体以及月壤中可能蕴藏经济价值资源的观点,正持续吸引技术与商业界的目光。尽管许多具体设想仍属推测,但其核心理念十分清晰:若能抵达并处理这些地外天体,我们或将获取那些在地球上难以开采或环境成本高昂的资源。
如今,我们将深入探讨小行星采矿的现状:回顾进展、聚焦领域内企业、解析关键目标资源,并结合实例分析可行性与挑战,最后将这一事业置于技术突破的临界点上与其他领域进行对比。原理已被验证,规模化、成本与失败风险仍是当前攻坚焦点。
何为在小行星采矿?为何重要
小行星采矿的核心在于从 asteroids(小行星)、minor planets(矮行星)或其他地外天体提取材料,并将其运回地球或就地利用。目标材料包括铂族贵金属与铁、镍、钴等贱金属,以及水、氢、氧等挥发性物质和其他关键矿物。与之相关的月球资源开发亦属同源概念 —— 月球表面长期经受太阳风轰击,可能富含氦-3等同位素,未来或应用于核聚变与低温技术。
为何要探索地外采矿?地球上的许多战略矿物储量有限,开采过程往往困难且破坏环境。而部分小行星被认为富含超高浓度的铂族金属及其他关键材料。例如,201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铂、铑、铱等铂族金属或可从小行星提取并运回地球。
此外,在太空采集的挥发性物质能支撑太空基础设施运转(例如:生命维持用水、火箭推进剂、居住舱氧气)。因此,地外采矿具有双重意义:既可能打破地球资源供应链瓶颈,又能推动自持式太空经济体系的形成。
与此同时,技术方案也在不断演进。例如"光学采矿"技术 —— 利用聚焦太阳光挖掘处理小行星或月表土壤,以降低微重力环境下机械开挖的复杂度。
当前进展:关键任务与早期商业尝试
尽管全面采矿尚未实现,多项样本返回与探测任务已奠定重要基础。
样本返回任务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4年12月发射,2018年6月抵达近地C型小行星"龙宫",通过小型冲击装置采集地表及地下样本,于2020年12月成功返回地球。这些样本为研究早期太阳系天体的原始碳质材料、水与有机物提供了关键信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于2016年9月发射,前往小行星"贝努",2020年10月采集样本,2023年9月24日将返回舱送达地球。初步分析显示,"贝努"尘埃富含碳、氮、有机化合物等生命必需成分,甚至含有意料之外的磷酸盐矿脉。
这些样本返回任务兼具多重目标:太阳系起源科研、行星防御侦察与资源勘探。正如一项综述所言:"奥西里斯-雷克斯与隼鸟2号等任务……将帮助采矿者精准锁定价值最高的小行星目标。"
中国于2025年5月发射的"天问二号"任务,计划访问近地小行星"凯莫欧阿莱瓦"并采集表面样本,预计2031年返回地球。随后探测器将飞往主带彗星311P/PANSTARRS,展示多目标探测能力,并测试未来采矿任务必需的自主导航、附着与采样系统。
早期商业与勘探公司
在商业领域,小行星采矿已从概念构想步入早期实践。2022年成立的AstroForge已成为最受瞩目的私营企业之一:其2023年发射的Brokkr-1立方星任务完成了在轨冶炼系统测试;2025年2月发射的Odin航天器虽作为首个商业深空小行星勘探任务,却因通信与姿态控制故障未能按计划飞越小行星2022 OB5。
该公司视此次任务为宝贵经验,并计划于2026年启动Vestri任务以优化提取技术。其他企业则专注于互补技术:洛杉矶的TransAstra公司正推进其专利"光学采矿"工艺与轨道物流系统,以实现小行星材料的可持续开采与运输;
与此同时,OffWorld公司正在开发用于地外开采的自主机器人集群,应用场景覆盖月球与小行星环境。尽管全面开采仍需多年积累,但推进系统、自主技术、冶炼工艺与物流体系等商业基础正在积极夯实。简言之,基础设施正在搭建,初期任务已经实施,但规模化商业开采仍属未来愿景。
太空目标资源图谱
太空资源探索主要聚焦三大类别:金属、挥发性物质与特殊同位素。
金属,尤其是铂族金属,是价值最高的目标之一。许多M型金属小行星被认为富含铁、镍、铂、钯、铑、铱等矿物,这些金属在地球上不仅稀有且提取成本高昂。它们对催化转换器、电子设备与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部分小行星的金属浓度可能远超最优质陆地矿石,使得单次成功任务即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
挥发性物质(如水、氢、氧)构成第二关键类别。以冰或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水尤为重要 —— 可分解为氢氧推进剂或为未来太空任务提供生命支持。在太空获取水源将减少对昂贵地球发射的依赖,使其成为大规模金属开采前可行的第一步。部分C型碳质小行星还含有有机化合物与痕量气体,或对未来栖息地与燃料补给站建设至关重要。
特殊同位素(如月球表面富集的氦-3)是另一重点领域。月表数十亿年来持续吸收太阳风中的氦-3。若氦-3核聚变技术未来实现实用化,或将提供比现有方式更清洁安全的能源。尽管相关技术仍很遥远,但其潜在价值持续推动着对月球与小行星资源开发的长期关注。
除这三类主流资源外,稀土元素、建筑用硅酸盐材料、太空制造用月壤等,也将在可持续地外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辅助作用。
太空采矿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技术与经济角度看,最大障碍在于效率。采矿任务必须提取、加工并运输足够材料以抵消巨额成本。研究表明,即使在乐观的预想下,若未在处理量、航天器复用与自动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金属运回地球仍无法盈利。对比而言,NASA耗资逾10亿美元的"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仅带回121克小行星物质,这清晰警示了成本需大幅降低才具商业可行性。
操作挑战同样严峻。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提取需要锚定系统、粉尘控制及适应近乎零摩擦、无大气阻力环境的机械工具。AstroForge的Odin航天器等私营小规模任务的近期失败,凸显了即便周密规划的任务仍易受挫的现实。
法律与监管不确定性更添复杂因素。《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国家宣称对天体的主权,但条款是否适用于私营实体开采资源仍存争议。缺乏国际框架的现状,迫使商业冒险只能在各国法律与不断演变的太空所有权解释中艰难摸索。
最后,即便技术成功,市场动态仍可能削弱努力。铂金等金属的突然大量涌入或导致其地球价格崩盘。因此多数分析认为,首批盈利的太空资源利用更可能发生在太空场景 —— 为火箭加注燃料或维持轨道基础设施,而非将原材料运回地球。
目前专家预估,小行星采矿至少还需20至30年才能实现商业盈利。但发射成本降低、传感器升级、模块化航天器发展与自主技术提升等利好因素,正持续缩短这一时间差。
站在临界点的技术革命
今日的小行星采矿,与许多曾经历或正处于突破边缘的技术(如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高超音速商用飞机)处境相似:原理已获验证,却未达实用阶段。该领域跨过了概念验证门槛,仍需攻克规模化量产难题。
基础已然奠定:样本返回任务证明了可行性;私营企业正在试验冶炼系统、推进技术与机器人开采工具;航天机构持续测绘适宜目标并测试月球与小行星的原位资源利用技术。
下一阶段将决定人类能否从探索迈向开发利用。若成功,小行星采矿将重新定义资源获取方式,在缓解地球环境压力的同时,为人类在太空的可持续存在铺平道路。
目前,这仍是工程与经济层面的挑战。但随着发射成本持续下降、航天器日趋智能与廉价,开发地外资源的梦想正稳步照进现实。问题不再是我们"是否"会开采小行星,而是"何时"开采,以及"谁"将拔得头筹。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