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很真实,财大则气粗。
这话虽然在我们平常人听起来觉得刺耳,却是很多现实家庭里的最真实写照。
尤其是在兄弟姐妹间,你会发现谁的经济实力强,谁说话的声音自然就响。
于是,有钱的一方在外混得风光,而差的那个往往留在老家尽孝父母。
钱是底气,也是话语权
的确,经济是物质生活的一切基础。
经济条件好的人,往往更自信,也更有能力为家庭大事兜底。
反之,如果兄弟姐妹其中一方并不咋地,那日子过得也就相对被动一些。
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的感情可谓是相当深的。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性命攸关之际,是官位更高的苏辙连夜上书,愿削夺自身所有官职为兄赎罪。
其实苏辙这份底气和话语权,与他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它确实能让你在关键时刻,拥有更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
就是放在现实家庭生活里,那些为父母看病出钱最多的人,在治疗方案上自然更有发言权。
而对于兄弟姐妹而言,承担弟弟妹妹学费的人,在他们选择专业时,建议也更有分量。
能力被认可,意见才被重视
人们天然倾向于相信成功者的判断,这是人的本能。
毕竟,一个能把自身事业经营得好的人,他的建议在家人看来也更有参考价值。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之所以能在兄弟争斗中获得更多支持,除了政治手腕,也因他在晋阳起兵和统一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让人信服。
所以,当一个人的能力被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时候。
那么,接下来家族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才能得到重视。
说白了就是你的经济实力,在家人眼中往往是你综合能力的体现。
所以说,当你在外界被验证过,家人自然会更看重你的意见。
这不是势利,而是人性使然,更是最真实的人性写照。
付出得多,声音自然响亮
不得不说,经济条件好的人,通常在家庭责任中承担得更多。
而这份付出,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分量。
明代郑濂的家族七代同堂,被朱元璋问及治家之道。
他答曰:“惟不听妇人言耳。”
虽带有时代局限,但折射出一个现实:掌握经济资源、承担主要责任的人,在家族事务中拥有更大决策权。
谁为这个家付出更多,谁的声音就更有重量。
无论是父母的养老、家族的人情往来,还是应对突发变故,出钱出力最多的人,话语权自然提升。
其实吧,经济实力带来的话语权,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是责任与担当,用得不好,便是傲慢与隔阂。
但是人的真正智慧在于:条件好的,要不矜不伐,记得谦逊;
条件弱的,要不卑不亢,保持自尊。
家的温度,终究需要相互体谅来维系。
因为说到底,比钱财更重要的,永远是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