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自然》)发表研究成果:大脑中的腺苷信号通路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快速抗抑郁的“核心总开关”。基于这一突破,团队开发的“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已联合北京安定医院开展临床试验,30余种全新小分子候选药物也在筛选中,有望将抑郁症治疗从“经验性用药”推向机制明确的精准医学时代,为全球数亿患者带来新希望。
文献研究显示,抑郁症已成为全球高发的精神疾病,其中约1/3患者属于难治性抑郁症,对传统药物无应答。目前,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是仅有的能在数小时内起效的快速干预手段,但严重副作用让患者望而却步。
“氯胺酮可能导致解离反应,还存在成瘾风险;电休克治疗则常引发短期失忆甚至认知损伤。”罗敏敏指出,长期以来,学界聚焦氯胺酮的NMDA受体靶点研究,却始终未能破解其快速抗抑郁的核心机制,这成为开发更安全疗法的“卡脖子”难题。
这一困局的打破,始于一个基于文献的大胆联想。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氯胺酮可通过腺苷介导发挥外周抗炎作用。受此启发,罗敏敏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既然在外周如此,那么腺苷会不会也是氯胺酮在大脑中快速抗抑郁的‘关键角色’?”
直到北京大学李毓龙团队造出了一种“基因编码腺苷探针”,相当于给大脑装了“高精度传感器”,这才把这个“隐形信号”清晰地“看见”了。2019年5月20日,团队成员发现:为表达腺苷探针的小鼠注射氯胺酮后不到1分钟,屏幕上代表腺苷浓度的曲线便剧烈攀升。更令人振奋的是,对小鼠实施电休克治疗时,内侧前额叶皮层同样出现了强烈的腺苷释放。两种看似迥异的疗法,竟被同一种“开关”调控。进一步的环路验证发现,内侧前额叶皮层是腺苷发挥作用的“关键节点”。
目前,罗敏敏团队自主研发的相关治疗设备已投入临床试验,与北京安定医院的合作预计未来1-2年产出阶段性成果,后续将推进多中心研究。
围绕氯胺酮类似物,团队已设计30余种候选分子,其中“去氯氯胺酮”表现突出:低剂量即可诱发更强、更持久的腺苷信号,抗抑郁疗效优于氯胺酮,且运动亢进等副作用显著减弱。更重要的是,这类化合物的疗效与NMDA受体抑制强度无关,证实了独立于传统靶点的全新治疗机制。
“腺苷信号通路的发现让抑郁症治疗有了明确靶点。”罗敏敏表示,团队将持续推进临床试验与药物筛选,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副作用更小、起效更快、更安全可控”的治疗选择,让精准抗抑郁照进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