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利强 来源于强强兄弟
最近,一个让人有点心慌的消息在金融圈炸开了锅。——中国银行因为“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了将近一亿元。
![]()
罚单刚落下,另一边,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几乎同时宣布——撤销监事会。
一连串的操作,让人不禁皱眉:
银行系统,怎么突然“动刀”自己了?
更重要的是,那些存在银行里的钱,真的还像以前一样,稳如泰山吗?
有人说,银行被罚是常事。但这次不一样。
处罚的理由写得很刺眼:“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内部控制缺失”、“高风险业务违规”……这些词,平时只出现在中小银行的通报里。可如今,出现在“国有大行”的头上,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所有人,这些庞然大物,也并非铁板一块。
让人更吃惊的是时间点。就在罚单落地没几天,六大行几乎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取消监事会。这可不是小调整,而是银行治理结构的大换血。
有人打趣说:“这下真成‘六大同步’了——罚完一个,六个都在动。”
但这笑话,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要知道,监事会在银行体系里,可不是摆设。
它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管的行为,防止内部人控制、防止滥权、防止腐败。
它就像银行的“体检医生”,负责发现那些藏在报表后的病灶。
现在,六大行集体取消监事会,改由审计委员会和纪委承担部分监督职能。官方解释是“优化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听起来很合理,但懂行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一种风险的“集中化”。
以前监督是“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一条腿”,万一这条腿出了问题呢?
一个内部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这就像你家里撤掉保姆,说以后家人互相监督一样——听上去挺温馨,但真出了事,谁能站出来说真话?”
为什么银行会动这样的“刀”?其实背后有三层逻辑。
第一,监管风向变了。
过去几年,金融系统经历了数轮“大扫除”。影子银行、理财暴雷、票据造假……每一次都是血的教训。
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内部监事体系在庞大的金融帝国里,效率太低、作用太弱。于是,新版《公司法》和金融监管框架要求“强化纪委监督、内部审计独立化”。撤销监事会,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提效”而不是“撤防”。
![]()
第二,银行自身压力太大。
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压力、不良资产攀升、息差收窄——这些词汇堆在一起,足以让任何一家银行喘不过气。
数据显示,六大行上半年净息差平均降至1.54%,为十年来最低。
换句话说,银行的钱,越来越难赚。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改革、成本控制、机构精简,成了必选项。撤销监事会,看似结构调整,本质上也是降本提效。
第三,社会信任在重塑。
过去我们总觉得“银行=安全”。
可从村镇银行暴雷,到理财产品“净值化”亏损,再到大行被罚上亿——储户早已没了那种“闭眼放心”的底气。
监管和银行自己也明白:不修制度,迟早会出事;不改体制,信任就会流失。
可问题是,改得太快,也让人心里没底。
一个在国有银行工作十年的老员工私下感叹:“我们这几年,制度改了三次,人都快跟不上了。”
原来层层把关的流程,突然被简化;过去能一眼发现风险的监事会,被并入内部审计。
“有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清,谁在监督谁。”他说完这句话时,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奈。
而对于普通储户来说,这种变化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你存的钱还在账户里,数字没变;
但银行内部的风控机制、资金流向、风险屏障——可能已经悄悄换了一层逻辑。
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会发现,这不是孤立事件。
![]()
过去两年,中国银行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治理变革”:
地方金融监管局重组、银保监会合并入央行体系、公司法改革强调“内部审计主导监督”……
这一切都在说明,监管的思路,从“分散监督”变成了“集中问责”。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高效、集中,但坏处是“风险单点化”。
如果顶层失灵,谁还能制衡?
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担忧的地方。
说到底,银行改革并不是坏事。
问题在于,改革的每一步,都要让公众看得见、信得过。
当中国银行被罚近亿时,公众关心的不是数字,而是——到底哪里出了错?
当六大行集体撤监事会时,储户想问的也不是“为什么”,而是——谁来监督新的监督者?
金融体系的信任,就像玻璃,一旦出现裂纹,哪怕只是发丝宽,都会让人不安。
而在这个利率下行、经济承压的时代,银行不仅是资金的“蓄水池”,更是社会信心的“压舱石”。
想起一句话:
“银行不是倒下那天才危险,而是失去监督那天。”
眼下,这场改革是否真的能让银行更稳、更透明,还需要时间验证。
但无论如何,监管层、银行高管、储户三方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平衡:
监管要有牙齿,银行要有底线,储户要有知情权。
否则,哪怕你的钱还在账户里,
但心里的那份安全感——
可能,早就开始缩水了。
![]()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细节: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家省级分行的理财子公司,被曝出“风控模型失效”导致亏损。
曾经那些被标榜为“稳健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开始有了“浮亏”。
银行正在变,监管在变,时代也在变。
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安全感”的执念。
只是,现在的“安全”,不再只是看存折上的数字,
而是要看,这个庞大的系统,还能不能守住底线。
你说,储户的钱还安全吗?
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一份份“撤销监事会”的公告背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