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316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曾被誉为“豪车印钞机”的保时捷,近期交出的三季度成绩单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今年第三季度,保时捷亏损9.66亿欧元,与之对比去年同期盈利9.74亿欧元。受此影响,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下降99%,营业利润率从14.1%骤降至0.2%。
![]()
保时捷三季报截图
事实上不止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等昔日豪车的代表近些年日子都不太好过:销量下滑、利润承压、市场份额被分食……过去以燃油梦想和匠人精神为豪的一批豪华车企,开始集体陷入焦虑。
毋庸置疑,新能源的发展、智能驾驶的普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正在让汽车界的时代裂痕日益明晰。
保时捷们陷入焦虑
曾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保时捷,恐怕不会想到如今销量下滑的困境。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全球累计交付21.3万辆,同比下降6%。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为3.2万辆,同比下降26%,对此,保时捷给出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市场环境充满挑战,特别是豪华车市场竞争激烈。
![]()
保时捷三季报截图
惨淡的三季报成绩,也让保时捷感受到了上市以来前所未有的寒冷。截至10月24日收盘,保时捷股价为34.81欧元,与其2022年上市时的发行价82.5欧元相比下滑近58%,处于腰斩态势。
事实上,保时捷的困境只是缩影,不少昔日头顶光环的传统豪车,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经备受中产追捧的“BBA”中,奔驰去年的总营收为1455.9亿欧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为104亿欧元,同比下降28.4%。全球共销售汽车198.34万辆,同比下降3%。
![]()
豪华一哥销量跌,价格跌,利润跌…连股价都在跌
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奔驰销售额321.5亿欧元,同比减少6.9%;营业利润为7.5亿欧元,同比下滑70.2%;净利润11.9亿欧元,同比减少30.8%;第三季度全球销量52.53万辆,同比下滑12%。
2024财年,宝马集团实现收入1423.8亿欧元,同比下滑8.4%;集团息税前利润为109.71亿欧元,较2023年的170.96亿欧元下滑35.8%,利润率从11%下降至7.7%。集团全球销量245.1万辆,同比下滑4%。其中,宝马品牌220万辆,同比下滑2%;劳斯莱斯品牌5712辆,同比下滑5.3%。今年前三季度集团营收999.99亿欧元,同比下降5.6%;税前利润80.56亿欧元,同比下降9.1%。
奥迪的日子也不好过。集团财报显示,去年,奥迪总营收645.32亿欧元,同比下降7.6%;营业利润为39.03亿欧元,同比下降37.8%;营业利润率为6%,下降3个百分点。集团交付新车169.25万辆,其中奥迪品牌交付量167.12万辆,同比下降 11.8%。
![]()
奥迪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前三季度,奥迪、宾利和兰博基尼的交付量为119.11万辆,同比下降4.8%。其中,奥迪品牌共交付117.58万辆汽车,同比下降4.8%。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昔日传统豪车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正在急速消退,过往由传统豪车构成的车圈故事正在被改写。
新能源后浪来袭
面对下滑的业绩,保时捷总结了出五大核心因素其中就包括“中国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尤其是豪华车赛道”。
中国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1年在华销量达到顶峰的9.57万后便开始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仅剩5.69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再降26%至3.2万辆。
![]()
保时捷Cayenne筑梦版。 图源/保时捷官网截图
除了销量下滑,近年来“中国经销商逼宫”“售价跌破40万”等消息也萦绕在保时捷周围。
去年5月,多名汽车博主爆料,保时捷中国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选择向经销商压库,这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国内的经销商酝酿“逼宫”。
去年10月,“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的话题冲上热搜,深圳一经销商就2024款Macan2.0T给出最低35.8万元的裸车报价,而该款车型的厂商指导价为57.80万元,相当于打了6折,引发网友热议。
今年,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被打下30万元,终端售价甚至跌破20万元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让网友们感叹“豪车不再高不可攀。”
![]()
Grecale格雷嘉 大甩卖
就连玛莎拉蒂也开始“打骨折”。有媒体报道,不久前有玛莎拉蒂经销商将Grecale格雷嘉降价大甩卖,燃油版本报价38.08万元起,相当于5.8折出售。
传统豪车跌落神坛,与近年来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快速崛起有关。本土品牌的技术速进和价格策略,让原本以硬件与品牌取胜的外国传统豪车,在面对“科技+性价比”的组合时显得力不从心。
以小米为例,去年3月发布的小米SU7,其造型因与保时捷车型高度相似,被网友戏称为“米时捷”,官方指导价区间为21.59万元-29.99万元,发布会上雷军还将SU7的性能和保时捷Taycan 进行对标,性价比拉满。
![]()
小米SU7 小米汽车官网截图
在30万元-50万的价格区间,也有蔚来、理想等众多中国本土品牌分流了不少保时捷潜在客户。而在50万元以上,售价52.99万元小米SU7 Ultra圈速超过保时捷Taycan Turbo GT的消息更是引爆车圈,此外还有问界M9、蔚来ES8、仰望U8等车型,也凭借更领先的科技配置,更精准契合本土需求的功能设计,以及更加快速的迭代,成功瓜分了原属于保时捷的市场。
毋庸置疑,在国内的汽车市场新能源车更是已成主力。据乘联分会初步推算,10月新能源零售可达132万辆左右,渗透率有望提升至60%左右。
![]()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
在当下的汽车界,新能源无疑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今年9月的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超975万辆,同比增长31.3%,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21.4%。
与之相伴的,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们不再想为高昂的品牌溢价买单,相比而言,还是新能源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各种堆起来的配置“更香”。
保时捷们开始自救
传统豪车品牌们并不甘心坐以待毙,多家车企开始发力电动领域,但过程并不顺利。
如保时捷推出的纯电车型却未能赢得广大消费者认可。今年1-9月,保时捷纯电车型Taycan全球交付量仅12641辆,同比下滑10%。今年10月,西安发生的一起保时捷Taycan自燃事件引发了部分消费者对其技术的担忧。
![]()
保时捷Taycan
BBA三剑客也正在探索新能源的道路上经历着阵痛。宝马多款新能源车如i8、旧款i3已经停产,电动车销量与国内新能源厂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全球销量下滑23.1%,今年第一季度,奔驰高层表示代表电动化的EQ系列将不再独立运作;去年,奥迪全球纯电车型交付超16.4万辆,同比下降8%。
新能源赛道受阻,传统豪车厂商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战略的制定。2023年,保时捷曾提出“2025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2030年纯电占比超80%”的目标,但就在上个月,保时捷表示部分纯电动车型将推迟发布,并宣布电池自产计划终止。而这一波来回的操作也使公司消耗了约27亿欧元的支出。
同时,保时捷还决定重新回到内燃机的怀抱,延长多款燃油和混动车型市场生命周期。
![]()
奥迪撤回计划
另一边,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全面停止开发销售内燃机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奔驰也已经修改电动车战略,将继续延长内燃机车型。
此外,玛莎拉蒂宣布取消推出MC20电动版的计划;宾利则决定重启纯燃油车型开发,放弃2035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法拉利计划到2030年,产品构成中纯电占比仅20%,燃油和混动各占40%。
传统豪车能否重现品牌荣光尚未可知,但显然,昔日的旧船票已经难以登上智能电动的新邮轮。
![]()
传统豪车们急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在技术快速变革,消费者观念改变的今天,“百年贵族”的身份不再是支撑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新增长的密码,传统豪车们急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否则等潮水彻底退去,留在沙滩上的将只是一排闪着旧荣光的空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示范财经”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抄袭。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区申请并获得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