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一条普通的人事新闻,引爆了全网。
前阿里副总裁刘鹏空降山姆,结果 APP 一改版,风格突变、评论区炸锅;山姆急忙回应,说改版早在八月就开始,跟他无关。
可没想到,骂声里没人管逻辑,风格先背锅,「阿里味」成了导火索。
01
表面上APP改版,其实是信任塌了。
我也偶尔去山姆,以前那套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白底实拍图多爽啊,刷的时候舒服,因为它「不算计你」。
结果一改版,满屏高饱和大图、精修滤镜、推荐词一堆。那一刻,很多人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是盒马吗?问题是,山姆能火,不就是因为「不像阿里」嘛。
以前逛它APP,就像逛仓库:没人催、没人推、你慢慢选,现在一推开,整个一个电商系统,你说中产能不慌张吗?
说白了,信任这玩意儿就像谈恋爱。
原本对方一直很安静,突然有一天变得油嘴滑舌了,你第一反应大概不是他变幽默了,可能会觉得,她怎么了?是不是想骗我点儿啥?
改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改掉了大家信任的那部分东西。
再往深的看,其实是文化撞车;我觉得,大家并不排斥一个刘鹏入职,是不希望看到他身上那股阿里味儿。
你可能会问,阿里味儿不好吗?这得引人而异;阿里讲究运营逻辑:要稳、要快、要转化,这在电商世界里几乎是无敌的。
但山姆是会员体系,要靠信任、克制、口碑。
我平时健身,长期在用乐刻运动。不办季卡,只办月卡。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一旦付三个月的钱,那种「时间紧迫感」就没了。
反而办月卡每次中午忙完、或者晚上回家,我就会想,得去跑一趟,不然亏了;这种紧张感反而让我坚持下来。
而且乐刻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它不骚扰我。除了提醒上课、或者会员快到期,基本不会天天给我推教练、推套餐。
正因为它「不打扰我」,我才信任它。结果呢?我用了好几年。
你想,如果有一天乐刻突然变了,开始每天给我推「限时特惠、组团训练、教练折扣」,那我第一反应一定是:完了,这味儿不对了。它变成了算计我的商家。
山姆现在的用户反应,就是这种感觉。
本来大家觉得这家会员店是“生活的一部分”,结果突然变了,肯定无法接受;就像曾经不打扰你的朋友,突然开始天天找你借钱。
你不生气他来借,是生气他怎么天天来;所以我觉得,刘鹏也许真无辜,但文化味儿这东西,一旦传到消费者那儿,就是另一回事。
在大家眼里,「阿里味儿」是一种固定的DNA,味儿一出来,就盖过了一切解释。所以,姿势不对,再真诚都没用。
不过,最逗的是,大家把阿里当成了过敏原,形成了符号效应;不管刘鹏干没干啥,反正只要闻到那股「阿里味儿」,用户就自动过敏。
你看,这就是今天的互联网。只要你变了,哪怕一点点,用户都会觉得你「叛变了」。
所以这事儿最后演成了一个挺讽刺的局面:山姆可能以为用户要效率,实际他们要安全感;它以为用户会理解,然而用户却怕我在这也被算法当韭菜了。
那到头来,风格就成了信任的外壳,稍微一动,大家就开始敏感。
02
这种「风格焦虑」不止山姆有,国外品牌也一样。
智远印象最深的是马斯克收了 Twitter,改名 X 那会儿,大家都知道他想搞转型:去掉媒体属性,变成一个「万能应用」,类似微信。
可问题是,他那套行事风格太野;天天发帖怼人,开除团队,砍产品,广告主看着都冒冷汗。
于是,为了稳住商业盘,马斯克请来了一位职业经理人:Linda Yaccarino。
履历非常亮眼,前 NBC 环球广告负责人,业内顶级女性高管,搞广告、谈品牌、拉合作,一把好手;马斯克心想,这下可以了吧?我搞产品、她拉广告,X 就能「既有灵魂又能搞钱」。
但没想到,这一任命成了导火索。
Linda Yaccarino还没正式上班,外面就开始脑补议论说:哎哟,这下 X 要彻底商业化了、她是广告圈出来的,那是不是以后广告满天飞?马斯克是不是要放弃言论自由那套玩意?
就这样,一个原本为「稳定信任」的动作,变成了「信任下滑」的信号,她本该是救火队长,结果成了火苗。
关键是,这事儿跟她个人业务也没太大关系,X 的技术团队、政策团队都还在乱,广告系统也没搭起来,可外界不管那么多,就吐槽马斯克的这种行为,属于品牌宣言。
因为在符号社会里,人就是立场。
尤其放在社交平台这种高敏感行业里,一举一动都被过度解读,广告主看到她的名字,想到「商业优先」;自由派用户看到她的背景,想到「政治妥协」;谁都没等她发言,信任已经被投票决定。
所以,这就是现在的传播现实,风格,一旦跟信任绑定,比算法还脆。
另一个例子是Bud Light,这是一个美国啤酒品牌,2023年春天,它遇到了一次信任危机。
事情是这样:
品牌邀请了一位跨性别网红 Dylan Mulvaney 合作,推出限量罐,还拍了几条短视频。按计划,这是一场「包容」「多元」「贴近新世代」的营销实验。
没想到,广告上线三天,美国中部就炸了。
超市下架、酒吧抵制、消费者拍视频倒啤酒,媒体一夜分裂;支持的说是进步,反对的说是「迎合政治正确、背叛老顾客」。
这个品牌的原意想表达价值观,但用户感受到的却是立场,一个「友善信号」被读成了「价值宣言」;结果,短短几周,Bud Light 的销量暴跌,母公司市值蒸发近百亿美元。
危机部门四处灭火,广告下架,CEO 出面解释,你说冤不冤?
但传播世界里,冤不冤不重要,感知才重要,这是一场 textbook 级别的「风格反噬」,品牌把「更新形象」当成修辞,消费者把它当成态度。
在一个符号饱和的社会,品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文化表达,一旦这层关系被触动,反应就成了情感的断联。
到这里,你会发现,不管是马斯克的 X,还是 Bud Light,本质上都是一件事:风格出了岔子。
03
那怎么办?他们怎么解决的呢?毕竟左手要稳住企业层面的局,右手还得安抚人心。如果你是 Bud Light 的老板,要怎么重新赢回被吓跑的顾客?
如果你是马斯克,又该怎么安抚广告主?
先看 X。
马斯克做了几步关键动作。首先,X 开始强调「平台更安全」。官方宣布正在通过一个国际品牌安全认证项目,类似于拿到一张「广告放心贴」,意思是:我们在努力恢复秩序。
第二,平台和几家广告验证公司合作,比如 DoubleVerify 和 IAS。
简单讲,让广告主能决定广告出现在什么样的内容旁边,避免「投在奇怪帖子下」的尴尬。
第三,马斯克也调整了内部结构。专门设了一个「品牌安全部门」,补上之前被砍掉的岗位;同时让 Yaccarino 带队跑市场、见代理公司、开说明会,告诉大家 X 不是乱来的,而是在找平衡。
我查了下数据:
到 2025 年上半年,X 广告业务开始恢复,美国市场的广告投放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60% 多。虽然还没完全回暖,但至少方向对了。
所以,它背后办法是:
修复信任的第一步是节奏回缩,减少惊扰、降低姿态;第二步公开承诺+透明沟通,告诉广告主,你能看到我们在修。
第三步是守住风格锚点,别把品牌原本的风格丢了,让人还能认得出你。
在 X 案例里,我们看到修复信任要慢下来,守住旧信任,然后把重做变成重连。
再来看看Bud Light。
它就没那么幸运了。危机爆发后,第一件事是找人背锅。品牌让负责这次营销的副总裁 Alissa Heinerscheid 休假,然后宣布要「暂停、加强影响者合作的审核机制」,意思是以后要更谨慎点。
接着,公司立刻往回拉,把重心放回传统领域,加大与 NFL 等主流体育赛事的合作,在广告里强调「Bud Light 属于所有人」,想重新建立那种「美式生活」「大家一起喝啤酒」的氛围。
从数据看,这些动作起到了一定止血作用,但恢复得很慢。到 2024-25 年,Bud Light 的销量仍没回到危机前水平,美国市场份额甚至掉到第三。
所以,这件事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深的逻辑:
一旦信任出问题,靠操作补救很难,用户不是不原谅,是不信任你能真诚。
Bud Light 的问题在于,让人觉得「你没搞清楚自己是谁」,当你试图讨好所有人,反而谁都不信了。
这是所有品牌在今天都要面对的一道必答题:当算法比人的情绪更快时,品牌才能怎么不丢掉「被信任的感觉」。
04
先道歉,再克制,节奏放慢,风格回归,这些都对,但只能止血,不能疗伤;我认为,风格真正的变形还有一个更深原因,生意变难了。
从沃尔玛总部的角度看,这次调人,是一场「降本救援」;从山姆角度看,这是一次「风格换血」的无奈。
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不同了;过去几年,中国中产崛起、消费升级,山姆是被这波浪潮抬起来的,那时大家去山姆,为了买一个「体面」。
什么包装简洁、体验顺滑、会员特权让人觉得有身份感;但到了 2024 年,中产开始收缩,精英消费变得谨慎,增长也变慢了。
我查了下,根据麦肯锡《2024 中国消费者报告》,消费者信心处在历史低位,零售销售增速从 8.4% 跌到 4.7%,中产支出意愿明显变弱,很多人回到了「够用就行」的状态。
另一方面,母公司沃尔玛的压力也在加大。
Walmart 2024 财年报告显示,全球净销售增长预计只有 2.5% 到 3%,利润承压,增长放缓成了主旋律。
营收目标得完成,利润得稳住,而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学国内那一套」:搞运营、做算法、把每一个会员的生命周期掰开算。
阿里系不管谁来,正是“效率化逻辑”的投射。
他们擅长这个,从供应链到定价模型,从会员运营到 SKU 结构,那套思维能把零售的每一环都数字化,但问题是,山姆原本的价值恰恰不在算法,这是最拧巴的地方。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为什么最近山姆疯狂上架好丽友?这背后有账算得清清楚楚。
传统商超有一项非常稳定的收入来源:入场费。
它的机制是这样的:厂商要进货架,就得先交钱;名目繁多,上架费、条码费、堆头费、节庆费、海报费……
而且是预付的,先给再卖,不看销量,对商场来说,这是最稳定的现金流;好丽友这类大牌外企,现金流好、付款快、周期短,堪称最理想的合作对象。
对于山姆而言,这笔钱的确定性,几乎等同于“会员年费第二来源”;入场费的占比并不小,有时候能到商品售价的 12%–15%。
问题是,钱不会凭空出现。
要么摊在价格上,要么摊在品质上,但山姆的会员体系又决定了它不能涨价太快,也不能明显降质。
于是,只能从别的地方去找平衡:增加联营比例、扩充品牌合作、提高上架周转率;再叠加上沃尔玛中国的业绩压力,这个逻辑链条几乎锁死了。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是他”,因为山姆不得不变。
这是一场「中产秩序的瓦解」,当中产不再扩张,山姆就失去了那个「稳定的心理阶层」。人群下沉,品类上移,风格就变了味。
所以,山姆必须进行阶层重组,往上走,它得学阿里的效率;往下走,它又怕失去会员的信任,那在拧巴中怎么生存呢?
我想,沃尔玛此时想的,应该是,如何一边留住利润,一边又把效率跑起来吧,而用户,则被慢慢分成两类:
一类要「被认真对待」的感觉,另一类,只要「便宜、方便、无所谓」。
说到底,风格坍塌,往往是经济周期最诚实的回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