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利时算是彻底被无人机搅得天翻地覆了!
核心机场两度被不明无人机逼停,连存放美国核武器的军事基地都遭专业无人机反复窥探,短短一个多月里关键设施接连 “遇袭”。
再加上之前刚破获的针对首相的无人机恐袭计划,这个欧洲政治军事枢纽的安全警报直接拉满。
![]()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背后还牵扯着数百亿欧元俄罗斯冻结资产的敏感事儿,让整个事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事情得从 11 月 4 号晚上的布鲁塞尔机场说起。
作为比利时最繁忙的航空枢纽,当天晚上快 8 点的时候,机场突然发现上空有不明无人机在飞,为了保证航班安全,运营方没多想就紧急关闭了空域。
可谁能想到,一个多小时后机场刚恢复运营,那架无人机居然又冒出来了,没办法只能二次关闭,直到深夜 11 点 15 分才彻底恢复通航。
这来回一折腾,后果可不小 ——54 架航班直接取消,24 架航班只能临时备降到周边机场,大概 400 到 500 名旅客被硬生生困在机场过夜。
机场方面虽然急着补救,赶紧调配了床铺、饮用水和零食,还开通了专门的票务咨询通道帮大家改签退票,但突如其来的滞留还是让不少旅客怨声载道。
![]()
有带娃的家长抱着哭闹的孩子在候机厅打转,有赶时间出差的上班族对着取消通知唉声叹气,还有要去旅游的游客只能无奈改期,好好的行程全被打乱了。
机场发言人也一个劲道歉,说 “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没彻底排除风险前,只能严格执行防控预案。
比机场事件更让人揪心的是军事基地的无人机侵扰。就在同一周的周末,存放着美国核武器的克莱因 - 布罗格尔空军基地,连续两晚都发现了不明无人机盘旋。
这个基地可不一般,是北约核威慑战略的核心支撑点,现在部署着 F-16 战斗机,过几年还要换装更先进的 F-35 战机,安保级别按理说应该是顶级的。可即便如此,还是没拦住这些 “不速之客”。
比利时国防部长弗兰肯透露,这些无人机的操作手法相当专业,绝对不是业余爱好者瞎玩的。
![]()
它们先是派小型无人机试探安全部门的干扰器频率,摸清套路后,换成更大尺寸的无人机切换到其他频率规避干扰,整套动作有条不紊,明显是有备而来。
更打脸的是,基地当时动用了无人机干扰器,还派出直升机和警车追击,结果追了好几公里,最后还是让无人机跑了。弗兰肯直言,这就是有组织的 “间谍行动”,目的就是制造社会动荡。
而这已经不是比利时军事基地第一次遭此待遇了。一个月前,比利时和德国边境的另一处军事基地就多次发现不明无人机,操控者至今没找到。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10 月 9 号比利时警方刚在安特卫普抓获三名 “00 后” 嫌疑人。
他们用 3D 打印机自制无人机,还准备挂载装钢珠的简易装置,策划对政界人士发动恐袭,目标甚至可能包括首相德韦弗。
短短一个多月,从军事基地到政治核心,无人机已经成了比利时安全的最大 “心腹之患”。
![]()
其实不光比利时,整个欧洲最近半年都被无人机闹得头疼。
德国慕尼黑机场今年前九个月就遭遇了 8 次无人机入侵,10 月 2 号晚上那次直接导致 17 个航班取消、15 个航班改道。
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 2018 年曾因无人机停航 33 小时,数万旅客滞留。
就连布鲁塞尔机场之前也有记录,7 到 9 月短短三个月,就有 180 架未获许可的无人机靠近跑道,其中 84 架闯入了对航班最危险的 “红区”。
让人纳闷的是,欧洲花千亿打造的防空体系,为啥连小小的无人机都拦不住?说白了就是 “大炮打蚊子”。
传统防空系统本来是用来防战机、导弹这种大型目标的,雷达探测的是有显著反射面积的金属物体,可现在的无人机大多是碳纤维材质,又小又轻,雷达要么探测不到,要么会误判成飞鸟。
就算有些机场装了专用设备,可欧洲各国标准不统一,机场预算也不一样,设备部署参差不齐,多设备协同还存在技术兼容问题,漏洞自然就多了。
![]()
更关键的是,比利时的情况还特殊。作为北约和欧盟的双总部所在地,这里还有欧洲最大的金融清算所,冻结着数百亿欧元的俄罗斯资产。
之前不少欧盟国家想把这些资产当抵押,给乌克兰提供贷款,可比利时一直坚决反对。首相德韦弗上个月就警告过,要是强行没收这些资产,俄罗斯很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现在无人机事件密集发生,外界难免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猜测是不是有潜在的施压或报复意图,不过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
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局势,比利时政府终于出手了。11 月 6 号,首相德韦弗召集国防、内政、司法等部门的大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会后国防部长弗兰肯宣布,政府计划尽快启用国家空域安全中心,把陆海空三军的防控资源整合起来,建立更紧密的协同机制,提高应对无人机威胁的效率。
![]()
安全部门还透露,近期的无人机事件 “极有可能” 和某一国家行为体有关,俄罗斯已经被列为主要嫌疑方,不过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当天就否认了,说和这些无人机活动 “毫无关联”。
其实欧洲之前也尝试过规范无人机飞行,比如比利时和荷兰合作搞了个 BURDI 项目,花了三年时间,预算近千万欧元。
在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这些地方测试无人机运医疗样本、巡检港口,还制定了跨境无人机飞行的参考设计,本来是想为全欧洲的无人机管控打个样。
可没想到,这边项目刚收尾,那边关键设施就接连遭无人机侵扰,可见低空安全防控的难题有多棘手。
现在欧盟和北约总部也加强了安保,在周边加了不少无人机探测设备。毕竟比利时是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核心,它的安全稳定直接影响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
这次的无人机事件,也可能逼着欧盟加快制定统一的无人机管控法规。
![]()
之前欧洲各国的无人机规则五花八门,有要注册的,有要执照的,还有的对重量和飞行高度有要求,缺乏统一标准,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了可乘之机。
对于布鲁塞尔机场来说,虽然已经恢复运营,但防控措施一点没放松,加派了大量安保人员巡逻监测,明确表示没彻底排除风险前,不会掉以轻心。
而比利时全国范围内,升级无人机探测和反制技术、加强关键设施巡逻、协调北约和欧盟安全资源这些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说到底,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安全危机,不光暴露了比利时在低空防控上的短板,也给整个欧洲敲响了警钟。
![]()
现在无人机越来越普及,几百几千块就能买一架,操作简单还难监测,不管是极端分子还是别有用心的势力,都能拿它来搞事情。
如何平衡无人机的民用需求和公共安全,如何应对这种 “非传统威胁”,已经成了欧洲各国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接下来比利时的应对措施能不能见效?欧盟的统一管控法规什么时候能落地?这些无人机事件背后到底是谁在操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持续关注。
毕竟,一架小小的无人机,现在已经能牵动整个欧洲的安全神经,未来如果管控不好,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