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光强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节日前夕,推荐一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名家”的成长经历。
“长征记者”罗开富在1984年至1985年,徒步重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写下320篇《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的报道,长达40多万字,尽显坚韧与执着;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换个样子”写会议新闻,凭借新颖角度和敏锐观察带来清新之气;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主动请缨远赴西藏工作,创作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被广为传诵……他们用脚步丈量时代,用笔墨记录历史。
个体、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如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触手可及。对编辑记者而言,缺乏的可贵品质正是名家身上的那种近乎执拗的“认真”。当然,对“铅字千钧”的敬畏,更是不能丢。
道声“辛苦”“节日快乐”的同时,我们要感悟“名家”的那份滚烫初心,孜孜以求,在“匆匆忙忙”的奔跑常态中练就“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过硬本领,创作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这本书,帮我们揭开“名篇”的幕后故事。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要让读者动感情,记者先要动感情。写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著名记者穆青,坚持每一篇作品都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哪怕有一段、一句未能惬意,也决不放过”;在经济日报社工作的詹国枢写经济报道时,曾“反其道而行之”,创作了《怎样把企业搞死?》,时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的范敬宜妙手点睛,把标题改为了《少数企业“死”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成就经典;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樊云芳第一次报道体育新闻时,便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采写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短小精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当然,书中不仅有成功的案例,还有“失败”的花絮。比如范敬宜向学生分享一辈子忘不了的“教训”——创作《车间处处闻歌声》后,被指出“没有到现场,车间劳动纪律严明,不可能在车间唱歌”。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附上了经典名篇,还从标题、段落、创作背景等各个角度进行“抽丝剥茧”。可以说,是在阅读中与新闻名家进行跨时空“对话”。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名理”的深刻启迪。
我们不仅要跟名家学习“认真”的工作劲头、向名篇借鉴“较真”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在他们的名理名言中,汲取“求真”的精神品质。
名记者的很多优秀工作习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冯健在编稿时给自己定下两条原则:如果不能改得比原稿好,决不修改;编出来的稿子必须是成品,决不给后面工序留下遗留问题。周瑞金在解放日报社工作时,曾以“皇甫平”为笔名,主持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评论文章,他说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在一起,关键时刻要在现场探究真相,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曾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则认为新闻应像打靶一样,做到“三点一线”——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徐江善的千字文《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至今令人拍手叫好,也为新闻从业者“写短话、写实话、写新话”提供了鲜活范例。
舆论生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有新挑战。但不管怎么变革,内容为王不会变,优质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
在新时代,从事媒体工作,文字依旧是基本功。跟名记者学写作,要在采编时读懂人物、理解人文、传递人情,要在成长里保持敬业、追求精业、成就专业,要在实践中锤炼文笔、改进文风、贯通文气。
好故事自带传播力,媒体人应当常写作。希望写作的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写作的内容能成为时代的“备忘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