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在数据黑市上流通,骚扰电话的另一端,是那些本应守护孩子的人。
近日,有网友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反映,湖南省耒阳市第三中学教务主任涉嫌泄露学生及家长信息给自己儿子所办的文化补习机构,用于招生谋利。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就在近期,四川省冕宁县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涉及70余万条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案,揭开了“后台工作人员泄露数据—中介买卖信息—教育机构购买信息招生”的黑色产业链。
01 内幕泄露
“家贼难防”式的信息泄露正严重侵蚀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在耒阳三中的案例中,据网友反映,该校教务主任将学生和家长信息提供给自己儿子的文化补习机构。
这种利用职务之便将信息转化为牟利工具的行为,违背了基本职业伦理。
类似的案例在四川的学生信息泄露案中更为触目惊心。该案中,成都市某技工学校副校长杨某为了招生,特意向他人购买2021级初三学生信息。
这些信息内容包括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年级、父母名字和联系电话等,详细程度令人震惊。
02 黑色链条
四川的案件揭示了一条完整的公民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
在这条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是本应承担保护责任的“守门人”,却在利益诱惑下沦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
这条产业链始于能接触到学生信息的平台工程师。
四川省某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彭某,借助维护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职务之便,以43万元的价格将省内各类学生信息出售给他人。
中介方则层层加价,使这些本应受严格保护的数据在黑市中肆意流通。
购买这些信息的涉及学校副校长、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等,他们将这些信息用于精准招生。
03 法律追责
今年2月25日,冕宁县人民法院对四川学生信息泄露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法院认为,公民个人信息是动态且高度依赖于具体场景的,学校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家长姓名能够和公民个人一一对应,应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
案件中部分学生及家长信息不全、不准确、没有电话号码等问题,不影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
最终,涉案人员徐某、杨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分处罚金;胡某、李某、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二年,同时处罚金。
法院还判令五名被告人在媒体上赔礼道歉,部分被告人还需支付赔偿金。
04 专项治理
面对招生领域的不正之风,教育部已于今年3月部署了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该行动旨在进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严格管控试点实验项目等特定类型招生,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部署,将专项行动各项要求落实到今年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工作中。
教育部在4月至9月于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
各地要严肃招生纪律,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招生过程监管,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学生信息不是可以随意交易的商品,它关联着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每一个家庭的隐私。
在四川冕宁县的案例中,一条“后台工作人员泄露数据—中介买卖信息—教育机构购买信息招生”的信息泄露黑色产业链已然浮出水面。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遏制学生信息泄露需要技术、制度、监管与法治的四重合力,仅靠个案追究远远不够。
本文依据红网《百姓呼声》投诉文改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