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当美国C-47运输机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死亡航线上与气流搏斗时,机舱里装载的不仅是枪支弹药,更是一条贯穿中美的生存纽带。
这条被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走廊,见证着战争年代最朴素的真理——在生存面前,对手也能成为盟友。美国飞行员冒着40%的坠机率向中国运送军火,返航时满载着关系盟军兵工厂命运的钨矿和锡矿,这种以命相托的资源互换,如今在稀土的博弈中找到了诡异的回响。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雪桐点破了其中的玄机:"二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全球资源与工业能力的较量。"
1942至1945年间,中国贡献了美国钨矿(图1)进口量的20-30%,锡矿的15-20%,这些沉睡在地底的金属,成为重庆政府换取《租借法案》援助的硬通货。就像今天江西赣州的稀土矿,当年的云南个旧锡矿、江西大余钨矿,同样牵动着太平洋两岸的神经。
但历史从不简单重复。战时中国出口原矿是因工业基础薄弱,只能靠资源换生存;如今中国掌控全球70%稀土产量和90%加工能力,这场博弈的筹码早已升级。
当环球网揭露特朗普政府将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中国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不过是把八十年前的交易逻辑倒置——当年我们用资源换武器,今天我们可以用资源反制技术封锁。
(图2)
![]()
李雪桐的观察直击要害:"政治关系好时,战略矿产不是问题;关系恶化时,它们就会变成杠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切断对德矿产贸易,与2023年中美稀土博弈,本质上都是地缘政治在资源领域的投射。不同的是,二战时美国还能转向南美开发替代资源,而今天要重建稀土的完整供应链,需要的是十年时间和万亿投资。
不过,资源武器的威力往往被高估。二战后期,滇缅公路的断绝导致中国矿产出口锐减,美国迅速在玻利维亚和巴西开辟了新的钨矿渠道。如今,环球时报又报道特朗普组建G7关键矿产联盟(图2),承诺投入64亿加元开发替代项目,旨在削弱中国稀土主导地位,这无疑是历史经验的现代翻版。
正如李雪桐所言:"把矿产资源当杠杆,长期效果有限。"
(图3)
![]()
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生存法则: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驼峰航线上的生死与共,源于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共同需要;今日的稀土博弈,则折射出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的技术竞争。
但无论是C-47机舱里的锡锭,还是集装箱里的钕铁硼永磁体(图3),其流动轨迹始终遵循着最原始的逻辑——当相互需要大于相互忌惮,连最致命的武器零件都可以跨国分工;当猜忌压倒理性,连最普通的矿物出口都会变成国家安全问题。
从云南矿山到内华达沙漠,从驼峰航线到马六甲海峡,资源博弈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舞台和道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