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MedRobot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在任何一项成熟的医疗技术中,真正的突破往往不在“精度提升”上,而在“系统整合”上。
骨科手术机器人也是如此。
当导航、截骨、置钉等技术都已接近极限,行业新的竞争焦点,开始转向——谁能整合更多术式、谁能统一算法与空间逻辑。
2025 年 11 月,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现场,一台名为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 的设备成为焦点。
其发布方为元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成立六年多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此次亮相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多适应症”,更完成了结构上的“系统统一”。锟铻®是目前全球首台单设备覆盖髋、膝、单髁、脊柱、创伤五大术式的手术机器人。
![]()
当国际品牌仍在围绕单一术式打磨算法精度、优化导航模型时,元化智能的选择是——让一台机器“理解”整个骨科系统的临床逻辑。这是一次从“功能叠加”到“系统定义”的转折。
它标志着骨科机器人产业在经历十余年的分科竞争后,第一次以系统化的形态重新登上国际舞台。
# 从企业到体系:元化智能的“系统性野心”
元化智能的故事,几乎是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的缩影。
2018 年,公司在深圳成立,定位于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的自主研发。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仍以“单术式突破”为主,关节、脊柱、创伤各自为战。
而元化智能从创立之初,便以“专科智能化”为方向布局,聚焦高端医疗装备的系统化创新。其中,骨科作为最早实现技术闭环的领域,成为其系统工程能力的起点。
![]()
![]()
![]()
仅用六年时间,元化智能完成了五次核心注册审批:
2022 年,膝关节置换机器人获批并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
2023 年,髋关节模块上市,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2024 年,单髁模块获批,形成髋膝单髁“三合一”;
2025 年,脊柱与创伤模块通过 NMPA 审批,正式实现“五合一”。
这一节奏在全球范围内罕见。
它不仅意味着持续的研发投入,更代表着企业组织能力的成熟——研发、注册、生产、临床四条线的系统协同。与此同时,元化智能也完成了品牌层面的结构布局。
2022 年,公司在香港科学园设立国际总部;2023 年成为 OASES 重点合作企业;2024年获“香港品牌”认证。从深圳的研发中心到香港的国际窗口,元化正在以“双总部结构”构建一个具备全球接口的中国品牌。
在品牌层面,它不强调“制造出一台机器”,而强调“建立一整套骨科手术智能体系”。
锟铻®只是这套体系的第一个具象化成果。
![]()
# 技术重构的核心:让机器学会“理解五种手术”
“全骨科”的概念,看似是手术范围的横向覆盖,实则是对系统底层架构的一次根本性重写。
不同骨科术式之间的差异,远不止“手术部位”的不同,而是解剖参照、操作空间、骨组织去除方式以及安全边界逻辑的系统性异构:
膝关节以力线为核心,聚焦于关节间隙平衡与软组织张力的协同调控;
髋关节以髋臼中心重建出发,还原关节生物力学,精确控制角度、深度,综合评估腿长、偏心距;
脊柱手术以椎弓根为基准、节段解剖为框架建立路径规划,实现精准定位与多层安全有效控制;
创伤手术针对多变的骨块形态与动态解剖结构,注重实现自适应配准与精准定位的多模态一体化解决方案。
![]()
因此,使单一机器人平台胜任如此多样的手术任务,其核心挑战已超越机械精度的范畴,转而取决于算法、系统能否准确“解读”并“转译”不同术式所遵循的独特空间逻辑。
要赋予机器跨术式的通用能力,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能够统一表达多类别空间规则的底层架构。锟铻®所提出的“三车协同”机制,正是通过实现“脑、眼、手”的高效同步,建立起一套融合实时感知、智能计算与精准控制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主控台车——“脑”,负责算法运行和数据处理
搭载自研 AI 软件系统,支持深度学习,可在术前快速建模并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支持开放手术、微创手术、2D 模式和 3D 模式;
独创 30 点配准技术,使识别更高效;
安全边界技术最大化保障术中安全;
术中实时螺旋导向视图,可优化观察目标、缩短学习曲线;
系统可辅助识别髋臼杯螺钉孔位置、自动计算螺钉长度,实现从依靠术者经验到设备精准辅助的转变。
导航仪车——“眼”,负责跟踪定位和信息获取
335Hz 刷新频率保证术中随动低延迟,实时捕捉空间变化;
视野纵深宽广,可适应不同体位与术式需求;
支持摆放位姿灵活与多维度调节,确保精准追踪。
![]()
机械臂车——“手”,负责承载工具和协助医生工作
实现一台设备支持多种术式;
7 自由度、0.1mm 精度的设计,无需截骨导板即可保证手术精准;
兼容国内外全部假体,最大化满足临床需求。
“脑准”“眼疾”“手快”三大结构的协同,是保证手术精准与安全的核心。
主控软件的配准规划与方案设计,导航仪的刷新频率与定位精度,机械臂的操作精准度与安全模式,共同构成了锟铻®系统的稳定底座。
这不仅让医生能够更直观、更高效地执行操作,也让复杂术式的标准化成为可能。
![]()
# 临床验证的答案:从“更准”到“更稳”
技术的验证,不在实验室,而在手术台上。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价值,最终都要回到医生的操作体验和患者的恢复结果上。据公司公开披露,截至目前,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等上百家重点医院合作,设立七大临床中心,覆盖十余省市,累计完成超 5000 例临床应用。
临床数据显示,与顶级医院手工组相比,锟铻®在力线恢复和假体植入准确率等方面表现优异。这些数据背后,是设备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稳定性验证——从高水平三甲医院、区域骨科中心,到县级医院,锟铻®的多术式能力已在不同病例中得到反复测试。
医生反馈显示:统一的操作界面与系统逻辑,显著缩短了学习曲线;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的一体化设计,使手术过程更连贯,减少设备切换带来的时间损耗。
![]()
在执行层面,安全边界算法与力反馈功能帮助医生在复杂体位中保持空间感知,降低了长时间操作造成的疲劳与风险。这意味着,锟铻®不仅是一台“能做”手术的机器人,更是一套能在高负荷环境下保持一致表现的工程系统。
对同时承担关节、脊柱、创伤多类手术的科室而言,一台设备覆盖主流术式带来了更高的组织效率:布局更紧凑、管理更集中、培训体系更统一。
![]()
在医院层面,这种“全术式一体化”逻辑,正重新定义智能化设备的经济与临床价值。骨科机器人竞争的焦点,正在从“谁更精准”转向“谁更稳定、更可复制”。
精准,是算法的能力;稳定,是系统的能力;可复制,则是临床体系的能力。
锟铻®通过算法、结构与交互的整合,正在把工程确定性转化为临床确定性——
让机器人不止是一件工具,而是手术流程中一个可被信赖、可被验证的“系统角色”。
# 开放架构的未来:兼容,是系统成熟的标志
真正成熟的技术,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能与外界协同的“平台”。
在医疗器械领域,开放性意味着两件事:兼容性与标准化——前者决定系统能接纳多少伙伴,后者决定它能走多远。
锟铻®的架构从设计伊始就坚持开放兼容思路:
开放植入物品牌、开放影像设备、开放压力传感器、开放植入物类型,便于医院在现有技术和硬件平台上实现集成,满足国家医保集采等政策要求和临床个性化需求。
支持调用多品牌植入物数据库,实现跨厂商系统间的无缝协作,确保不同品牌假体与导航数据在同一平台中精准识别与交互;
提供开放式算法接口,可灵活对接科研平台,为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与术式优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
此种系统架构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体现了开放的产业生态策略。
在全球手术机器人标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的当下,元化智能以香港总部为枢纽,正搭建面向国际合作与标准输出的接口平台。
这一布局既是对监管体系的主动适应,也是对未来市场协同的提前规划——
让“中国制造的机器人”不只是产品出口,更成为连接全球医疗系统的数据节点。所谓“开放”,并非无边界地兼容一切,而是在技术层面保持灵活性、在产业层面建立持续连接能力。
锟铻®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封闭垄断,而在于让系统能在不同生态中自如切换。
当手术机器人第一次具备“平台属性”,其意义已超越产品——
这代表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医疗科技的语境中,不仅参与竞争,也参与定义规则。
# 系统化,是医疗机器人发展的下半场
回望过去十年,手术机器人的上半场是“术式突破”的时代——
谁能更精准、更自动、更微创,谁就领先。
但当精度趋同,行业的核心问题已转向:
谁能让系统协同、让设备互通、让流程更稳定?锟铻®的发布,提供了一个验证中的答案。
它不是“更强的单机”,而是“更完整的系统”;
不是追求炫技的智能化,而是建立可复用、可验证的工程逻辑。技术的尽头,是系统;系统的价值,在于理解人。
当中国企业从功能创新跨入系统创新,手术机器人的未来,也许就此被重新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