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多,一个普通的小区。李阿姨刚从医院回到家,满脸倦容。她前一天刚做了冠脉支架手术,大家都以为危机终于解除。5小时后令人无法接受的意外发生了:李阿姨突然胸闷、出汗,家人慌忙送医,可惜最终未能挽回她的生命。
小区邻居议论纷纷:“不是说做完支架就安全了吗?咋还能没抢救过来?”其实,这背后的医学真相,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很多人以为心脏支架手术就是“清通血管”,术后安心修养就没事了。
![]()
可现实中,部分患者术后短时间内仍有意外风险,冠脉手术后的5小时黄金观察期,决定成败的关键,恰恰藏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里。到底哪里出的问题?普通人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心脏冠脉支架手术,在现在的心血管治疗领域已经十分成熟。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接受支架植入的患者已达120万例。
手术本身风险并不高,成功率可达97%以上,绝大多数患者能够顺利康复。但为什么仍有个别人发生意外甚至丧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专家指出:并发症的产生,往往和患者对手术后自我管理的认知不足、监护疏漏密切相关。
![]()
举个例子,刚解决完“堵车”的马路,如果后续交通秩序管理不力,同样可能很快发生新的“事故”。冠脉支架手术后的前6小时,是心肌最脆弱、血管最需呵护的阶段。此时任何小失误,如剧烈活动、剧烈咳嗽、漏服抗血小板药,都可能引发再梗、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支架内血栓形成
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指南,约0.7%~2%的患者术后72小时内可能形成支架内血栓。典型表现为剧烈胸痛、出汗、恶心呕吐。很多人以为术后疼痛“是正常”,殊不知这是危险信号。特别提醒:术后前5小时要重点预防血栓风险,必须严格服用医生指定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急性心功能不全
数据显示,有基础心衰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急性发作率比健康人高出2.5倍。其征象为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四肢无力。此时如果不立刻通知医生,极易发生猝死。李阿姨突发胸闷,就是典型的心力衰竭先兆,但家属误认为只是“术后虚弱”,耽误了救治。
意外心律失常
心脏作为电信号驱动的“泵”,支架手术可能影响电活动。临床统计,术后48小时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概率为1.2%,尤其在恢复初期更易触发。表现为突发心悸、乏力、晕厥。很多患者及家属由于认知不足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增加了意外风险。
绝不能私自停药或漏服药物:术后每一颗抗血小板药都至关重要。忘记一次就会为血栓发生率提升近30%。建议家属亲自提醒、协助服药,并认真核查药物清单。
![]()
严控初期活动量:术后5小时内,所有剧烈活动都要避免。建议放平床头,半卧休息,活动时要有家属陪护。上厕所、穿衣都要缓慢进行。如果有医生允许,可尝试简单下床活动,但切不可逞强。
及时报告不适,绝不忍耐拖延:一旦出现胸痛、出汗、气促、恶心等不寻常症状,务必第一时间报告医生。记住:哪怕只是轻微不适,也不要自作主张,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术后尽早进行心电监护和复查:根据协和医院推荐规范,支架术后至少连续心电监护12小时,并于术后第1、3、7天做复查。如果医院条件允许,建议安装便携式心电监测带回家,观察异常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