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的早春,战后的粤港两地正艰难地从废墟中复苏,人们渴望着重建家园、恢复秩序。连接香港与广州的“西安号”(SS Sai On)客轮,便是这条水上生命线上最著名的交通工具之一。然而,1947年2月4日的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仅吞噬了数百个鲜活的生命,更将一批无价的国之瑰宝化为灰烬,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损失惨重的浩劫。
凌晨的炼狱
1947年2月4日,清晨4时40分许,天尚未亮。满载着500多名乘客的西安轮,正静静地停泊在香港岛的同安码头,原定于一小时后启程开往广州。船上的旅客大多还在睡梦中,期盼着黎明后便能抵达目的地。
灾难在毫无征兆间降临。船舱尾部突然蹿出火苗,由于船体结构和堆放的货物,火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仅仅在5分钟之内,这艘满载乘客的客轮就陷入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惊醒的乘客在浓烟与高温中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当他们试图涌向出口时,却绝望地发现,船舱的舱门早已被烈火堵塞,逃生的通道已经断绝。在生与死的瞬间,唯一的选择只剩下从狭窄的船窗跳入冰冷的海水,否则便只能在烈焰中活活烧死。大火足足焚烧了6个小时,才被扑灭。
事后的景象惨不忍睹。这场大火最终证实造成132人被烧成焦炭或在跳海后溺水身亡,另有40余人受伤。这起事件成为香港开埠以来最严重的海难之一。
命运的巧合:一场空前的文物盛会
如果说西安轮大火首先是一场惨绝人寰的人道悲剧,那么一个不幸的巧合,则让这场灾难升级为一场无法估量的文化浩劫。
就在大火发生的前几天(1947年1月29日至2月2日),一场盛大的“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正在香港般咸道的罗富国师资学院举行。这次展览由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与中英学会联合举办,发起人包括郑德芬、黄般若、潘熙等著名文物收藏家。
展览的目的是在历经八年战乱后,对广州地区劫后余存的文物进行一次摸底和研究。粤港澳三地的收藏家们纷纷响应,共借出了1000多件珍稀文物。展览一经开幕,便轰动全港,参观者络绎不绝,被当时的报刊盛赞为“香港空前未有之盛会”。
2月3日,为期五天的展览圆满结束。来自广州的收藏家们,如郑芷湘、何冠五、莫元瓒、梁慧吾、钟仁阶、高燕如、黄般若、张谷雏等人,都亲携着各自的珍贵展品,登上了当晚返穗的西安轮。他们未曾料到,自己和所携带的国宝,正一同驶向一场毁灭的深渊。
![]()
浩劫:国宝的集体湮灭
大火燃起时,这些收藏家们大多在西餐房。当他们察觉起火时,通往码头的通道已被封死。在极度的惊慌失措中,他们只得效仿其他乘客,狼狈地跳海逃生。绝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什么也带不出来。
当大火熄灭,人们清点损失时,才意识到这场火灾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多么沉重的打击。据《工商日报》事后报道,参展的藏家何冠五损失了全部携带来的展品,郑芷湘、莫元瓒、黄般若等人也均损失了大半。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宝之损失”。
在这场浩劫中被付之一炬的,包括了至少四十件国宝级的珍品。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多部宋、元、明版的“海内孤本”——即存世仅此一件的珍稀古籍,它们的焚毁意味着彻底的绝迹。根据刊登的损毁清单,这些孤本包括:
- 宋刊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40卷
- 宋刊本《秘传天禄阁寓言外史》8卷
- 元至大刊本《重修宣和博古图》30卷
- 元刊本《九灵山房集》30卷(明善堂安乐堂旧藏)
- 明正统翻淳化本《后汉书》120卷
- 明刊本石室先生《丹渊集》40卷(又拾遗及续编)
- 明嘉靖刊《东坡集》40卷、后集30卷、嘉靖刊本《奏议》15卷、嘉靖刊本《应诏集》10卷、续集12卷
- 明刻本《程氏》15卷
这些古籍中,仅宋、元、明版的孤本就多达八种,其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无可估量。
与此同时,大批古代书画真迹也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其中包括元代黄公望的《仙馆僦金图》及《夏山图轴》、明代丁云鹏的山水人物花卉扇册、清初吴历的山水册、王时敏的青绿山水,以及明代大儒王守仁的画轴等。这些均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赫赫名迹。
除了无价的文物,船上某银号托运的3000两黄金(时值93万港币)也在灾后不见了踪影,为这场灾难增添了另一重损失。
![]()
灾难中的幸与不幸
在绝望的火海中,也记录下了一些藏家逃生的瞬间。大多数人如钟仁阶、何冠五、莫元瓒等人,都是慌忙中孑然一身逃出,身外之物尽失。钟仁阶事后回忆,他们惊慌得根本来不及携带字画。幸运的是,次日他获船主允许重返劫后的船骸,竟奇迹般地找回了几块古玉。
藏家郑芷湘在逃生时,顺手抓起身边的所藏的一把紫砂壶夺路而逃。
而在所有藏家中,黄般若的经历最具传奇色彩。据记载,他在大火中表现得稍为镇定。在生死关头,他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尽弃自己所藏的黄石谷册、宋徽宗扇面等私人珍藏,转而一把抓起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两件国宝——五代贯休的《达摩面壁图》(一说为宋人《子母猿》)与北宋文同的《墨竹图》(另一说为赵子昂《龙王礼佛图》)。当他紧抱着这两幅古画冲向岸上时,长衫的下摆已经被烈火点燃。正是他这奋不顾身的一抱,才使这几件稀世珍品得以逃过一劫。
永恒的伤疤
西安轮大火的善后工作是漫长而悲痛的。有关当局将寻获的132具烧焦的残骸和骨灰合葬于鸡笼环义山,命名为“西安墓园”。1959年,因政府收回土地,这座公墓又被迁往和合石坟场,作为那场灾难的永久见证。
一场大火,夺去了132条生命,也让一个时代的文化瑰宝毁于一旦。这不仅是香港航运史上的一个黑暗时刻,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烈火虽已熄灭,但那四十余件国宝的湮灭,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参考 黄大德 《广东文物的一场浩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