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笕桥小学因“学生在校门口列队向老师车辆敬礼”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校方辩解称,学生在校门口“值周”,检查仪容仪表,“问候老师”只是自发行为。然而,根据《北京日报》等媒体发布的消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的通报随后“打脸”学校自辩:“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并对负责人严肃批评,要求立即整改。
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最艰难的从来不是设施升级,而是理念破冰。
笕桥小学的错,首在教育理念的陈旧与责任转嫁。安排学生在校门口检查仪容仪表,这种“学生管学生”的老办法(如拦截同学、记录扣分),不但容易引发学生间的冲突,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变相欺凌或权力滥用,不利于校园和谐。实质上,这更是将政教教师的教育管理责任转嫁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实践中,需要在政教处老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并且有值日老师在岗负责。时至今日,难道还有教育工作者不明白——真正的礼仪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认同和日常习惯,而不用依靠校门口的突击检查?其二,错在师德师风的失范与师生关系的不对等。当孩子躬身问好,车窗紧闭未开;即便校方辩解“有招手回应”,这种单向的“尊师”表现,还是直接凸显了师生关系的不对等。教师需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学生更不该沦为学校的礼仪道具。其三,错在安全意识的淡漠。学生在车行道两旁“值周”,无疑将孩子置于潜在危险中。这既漠视校园安全底线,也违背了教育部反复强调的安全红线。其四,事件发生后,校方第一反应不是深刻反思,而是指责视频“恶意剪辑”并报警。这种做派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相去甚远。优秀的教育者应当有闻过则喜的胸襟,而非文过饰非的傲慢。
笕桥小学事件犹如多棱镜,映照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瑕疵:部分学校仍沉溺于威权式管理,将学生视为可任意支配的附属品;有的教育者把形式主义误作育人智慧,用表面文章替代春风化雨。要破除这些窠臼,必须从重塑教育价值观着手。
教育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日日新。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回归教书育人初心,师生间真诚平等互动,教学相长,才是现代教育应有的温度与高度。
看看新闻记者: 陈瑞
编辑: 陈瑞
责编: 伍凌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