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以来,俄乌之间的战斗又有了新动态。
俄罗斯媒体证实,俄军朝着乌克兰西部地区投放了一枚重达3吨的FAB-3000型航空炸弹。
3吨重的炸弹,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威力巨大,砸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老炸弹装上“智能大脑”
这枚FAB-3000炸弹,其实是苏联时期的产物,苏联当年制造了几万枚,俄罗斯现在还囤着几千枚。
以往,这种炸弹属于自由落体式,需要战机飞到目标上空再往下扔,精度完全取决于飞行员的技术,而且还容易被防空系统盯上,很不安全。
![]()
不过,俄罗斯对它进行了“魔改”,给它装上了UMPK滑翔套件,一下子就从“笨炸弹”摇身一变,成了“智能炸弹”。
UMPK套件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给炸弹装上了“翅膀”和“大脑”。
炸弹脱离战机后,前部的折叠翼会自动展开,尾部的控制舵机就像方向盘一样,能调整飞行路线。
再加上格罗纳斯惯性导航模块,就好比给炸弹装了个GPS,虽说精度在10到20米,不算特别精准,但它能从70公里外滑翔过去。
这样一来,战机不用冒险飞近目标,在安全距离投放就行,大大降低了风险。
![]()
这次俄军从克里米亚起飞苏-34战机,全程在10000到12000米高空飞行,绕过黑海北部,乌军派出F-16拦截也没成功,就是因为这炸弹能“自己飞”,路线还很灵活,不好拦截。
更重要的是,这升级成本特别低,一套UMPK才5万美元,对俄罗斯来说,简直太划算了,花小钱办大事。
想想看,3吨重的炸弹,战斗部就有1360千克TNT,爆炸时威力惊人。
80米内是“绝对死亡区”,人在这个范围内基本没有生还可能;150米外都能让人内脏受伤,身体受到严重损害;300米外玻璃会被震碎,耳膜也会穿孔,钢制碎片甚至能穿透防弹衣。
就算精度有点偏差,凭借这强大的威力,也能覆盖目标,性价比极高。
![]()
双方说法为何不同?
俄乌双方对这次袭击的描述,简直是天差地别,就像在看两场不同的戏。
乌军称击中的是普通弹药库,没啥伤亡,说得很轻松;可俄方却强调是军事指挥所,还指出里面有50到60名军官被“轰成渣”,甚至可能有北约军官。
为啥差别这么大呢?其实,战场信息本来就像迷雾一样,真假难辨。
双方立场不同,自然都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话说。
从俄方角度看,打击指挥所、消灭敌方军官,这是很成功的战术成果,能提升士气。
尤其是提到北约军官,就等于抓住了西方介入的把柄,在对外宣传上占据优势。
![]()
从乌军角度讲,淡化伤亡和目标重要性,一是为了避免动摇军心,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二是不想承认对方打击有效,不想长他人志气。
第三方OSINT分析只能确认轰炸时间和滑翔距离,至于具体目标是什么,有没有北约军官,谁也没办法马上证实。
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在俄乌冲突里太常见了。
比如之前的马里乌波尔战役、巴赫穆特绞肉机,双方战报经常不一致。
咱们作为旁观者,听听就算了,关键还是要看后续行动。
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俄军这次行动展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
![]()
苏-34在高空投放,炸弹滑翔过去,乌军防空系统反应时间短,F-16拦截难度大。
以前俄军常用巡航导弹、无人机,现在老炸弹升级后也能远程精准打击,多了一种低成本武器选项。
对乌军来说,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防御压力,以后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未来战局怎么看?
这次袭击透露出两个信号,第一,乌克兰防空能力在逐渐下降。
西方援助虽然给了不少“爱国者”“NASAMS”,但随着援助减少,弹药库存也快见底了。
面对俄军越来越多的远程打击,乌军有点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
FAB-3000滑翔炸弹飞行轨迹低,雷达反射面积小,不像巡航导弹那么容易追踪。
而且乌军缺乏中高空持续预警能力,这就导致他们的拦截成功率受到影响,很难有效防御。
第二,俄罗斯的武器改造能力不容小觑。
别看俄罗斯被制裁了这么多年,但人家能把苏联库存的老炸弹改造利用起来,装上现代制导套件,让“古董”变成了“杀器”,这说明他们的军工体系还是很有韧性的。
尤其是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2023年以来组装了几百套UMPK套件,产能跟得上,能够满足战争的需求。
这种“旧物新用”的战术,既节省成本,又能保持打击强度,非常适合持久战消耗。
![]()
再往远了想,乌军现在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重要目标集中部署,容易被俄军一锅端;分散部署,指挥和补给效率又会下降。
这次如果真的指挥所被端,对前线指挥链肯定会有很大影响,作战部署和指挥协调都会受到阻碍。
而俄军尝到甜头后,大概率会更多地使用这类滑翔炸弹。
反正库存多、成本低,他们可以对着乌军的弹药库、指挥所等重要目标持续打击,慢慢削弱对方的防御能力。
![]()
当然,战场形势多变,乌军也不会坐以待毙,说不定会想办法加强雷达预警,或者请求西方提供更多中程防空导弹。
但西方援助现在有点“雷声大雨点小”,能不能及时补上缺口,还是个未知数,乌军的处境依然艰难。
总之,这事儿给俄乌冲突提了个醒:在现代战争里,武器的“性价比”和“适用性”有时候比单纯的高科技更重要。
老装备只要改造得当,一样能发挥巨大作用,给对手造成重创。
![]()
回看这次3吨炸弹夜袭事件,表面上是一次战术行动,但背后却反映了双方武器策略和战场博弈的情况。
俄罗斯通过低成本改造实现了高效打击,让老炸弹发挥了新威力;
乌克兰则因为防空短板陷入被动,在防御上处处受限;西方援助的效果也在接受考验,能否真正帮助乌军扭转局势还是个问号。
战场上的“罗生门”还会继续,双方的说法和战报可能永远对不上。
但有一点很清楚,在俄乌冲突这场持久战里,谁能更快适应变化,谁能把现有资源用到极致,谁就更有机会掌握主动权。
![]()
至于双方说的到底哪个是真的,或许没那么重要。
毕竟在枪炮声里,真相往往是最容易被掩盖的,但实力的差距,却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逐渐显现出来,决定战争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