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也“杀入”了造车这条赛道
前天(11月5日),京东“第一辆车”正式下线。那辆车长这样。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京东竟然也造车了?
是,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京东早就回应:不直接涉及制造。
那么,问题来了。京东不制造车,那谁造?既然不造车,又为什么叫京东造车?现在这赛道这么拥挤,难道是脑袋一热吗?
实际上,这整个故事里,有三位摆在明面上的主角,和一位隐藏玩家。
你看前面那张照片最上面的三个名字了吗?就是它们三位。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它们的合作是这样的:
从合作的模式上看,京东负责用户洞察、买车与养车等方面的资源,广汽提供整车制造能力,宁德时代贡献电池技术及换电生态,最终整合打造一站式配齐的汽车消费模式。
而那位隐藏玩家,是华为。虽然名字没出现,但存在感很强。因为每辆车搭载的“广汽华为云车机”系统,就是它提供的。
可能,你会疑惑,京东造车,四家分工,该怎么理解?先说结论。
京东拿出流量,换流量变现。
广汽拿出生产线,换低风险“代工”。
宁德时代拿出换电生态,换成为行业标准的机会。
以及“隐形玩家”华为,提供“云车机”技术,拓展车机生态。
所以,京东造车的本质,是一次各有所求的四方合作。牌桌上的四位,各自提供的东西,正好是别人最需要的。
我们一个个来看。
1、京东的优势是流量。它相当于通过一次合作,换来了新能源车这种高客单价的“自有商品”。
该怎么理解京东造车?我打个比方。
就像是你去家乐福买纸巾,去山姆买饼干,去奥乐齐买牛奶。那些纸巾、饼干、牛奶,包装上的牌子,基本都是家乐福、山姆、奥乐齐这些自有品牌。背后,是这些品牌找到优质生产商,把自己渠道的信用加上去,从而带来更多声量和销量。
京东造车,也是一样的逻辑。
看到这次的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一个做电商的,懂车吗?凭什么造车?
实际上,懂车这块会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比如技术、人才之类。但我相信,京东一定会补,只不过这不是两三年就能补完的事。
那它怎么造车呢?答案是,依靠现在极度标准化的汽车产业。
什么意思?标准化,意味着不同厂商,共用一套接口、尺寸、规范,零部件通用,技术相通等等。相比过去,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大提升。对京东来说,它只要找到制造商,提需求,然后卖车,就行了。所以,京东也就不需要太懂车。
另外,京东作为电商平台,有个很大的优势:数据能力极强。
有多强?它的消费洞察,覆盖7亿用户,能拿到几十万份“国民好车”调研问卷。最终精准捕捉到大众的核心诉求,比如,99%的用户把安全视作首要考量,96%的用户关注续航和补能效率等等。
京东不是“猜”用户想要什么,而是在“执行”一个被数据验证过的答案。
当京东卖了车,它就得提供服务。汽车养护,有现成的“京东养车”。换电补能,则靠宁德时代的换电生态。
大量的服务,意味着跟用户大量的互动。对京东来说,这就是流量变现。卖车,只是一个开始。
京东卖的不只是车,而是那个能持续服务用户的“入口”。
2、广汽,“外包”其他环节,专心埋头造车。
再看广汽。作为国内顶尖的汽车集团,它一直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把车卖出去。
本来造辆车,想卖出去,就要操心营销,要建渠道。这些都是巨大的投入和风险。广汽就很痛苦。车造得不错,但触达用户的成本太高。
所以,传统车企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缺流量。
但,京东有流量。而且,巨大,且现成。
京东拿着它根据7亿用户做出的消费洞察,对广汽说,营销、渠道、流量这些,我来负责。你就踏踏实实,拿出生产线,造好每一辆车,就行了。至于能卖多少,那是我的事。
还有,如果是做一款换电车,意味着广汽要建设新的换电网络。但现在,这部分成本由宁德时代分担了。所以,成本也降下来了。
你看,对广汽来说,这次合作里它只要专注“造车”这一件事,风险也就大大降低。
盘算一下,广汽付出的,是它最擅长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拿出重资产,成为一家“代工厂”。作为交换,广汽得到的,是一份来自京东海量用户、稳定的、低风险的大订单。
3、宁德时代,借京东造车,推动“巧克力换电生态”成为行业“标准”。
在这个故事里,宁德时代有一盘自己的大棋。
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头号玩家”,宁德时代有个很深的焦虑:害怕只是一个电池制造商。想想看,往后电池技术只会越来越成熟,门槛越来越低。到那时,宁德时代很可能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电池供应商”,只能跟人家卷价格。
宁德时代想要的是“议价权”。换句话说,它想成为电池生态的主导者。
去年,宁德生态推出了自己的标准:巧克力换电生态。整个概念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把汽车电池变成“共享充电宝”,以租代买,按需付费。
![]()
现在,京东造车成了宁德时代的一个“样板间”。
既然京东愿意用它的电池,宁德时代自然很高兴。未来,很可能会有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乃至更多车用。甚至更多品牌加入它的换电生态。
到那时,宁德时代换电站的真正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什么价值?能源管理。晚上用便宜的电把电池充满,白天再把电池卖给消费者。
用大白话说:99秒换电、电池以租代买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利用电价的峰谷,降低成本,拉高利润。
对宁德时代来说,这次合作很像一次“安卓时刻”。什么是”安卓时刻“?是指安卓能有底气对大多数手机厂商说“你们必须用我”。而宁德时代也想借助京东成为汽车电池里的“安卓”,把“巧克力换电生态”,快速推向更大市场。
宁德时代想要的不是多卖几块电池,而是成为所有汽车赖以运作的“能源操作系统”。
4、“隐形”的华为,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
最后,我们再来看那位聚光灯外的玩家,华为。
在那辆埃安UT super上,搭载了“广汽华为云车机”系统。之后下线的每一辆车,都会安装这套系统。
这意味着,华为汽车生态里又多了一位成员。未来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车,带着华为那套系统。
这就像一场淘金热,最赚钱的,可能不是亲自下河淘金的人,而是那个在岸边卖铲子、卖牛仔裤的人。现在的华为,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在京东造车整件事里,华为虽然“不留名”,但它负责的,是如今汽车领域最核心的车机系统技术。
可以说,有了这套只能系统,才让京东造车实现闭环。
每售出一辆车,都是对它车机生态的一次拓展。这种合作方式,本质上就是华为把技术优势赋能给更多同行,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你看,这一回,华为“不造车”,但却悄悄帮别人“造好车”。它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更是“京东造车”整件事里,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
好了,现在我们再看“京东造车”。可能你就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跨界造车”。
实际上,这就是一次四方达成的商业合作。恰好,大家能力互补。就像四块拼图,完美匹配。
看上去,很巧妙,也很完美。
但是,它也存在脆弱性。这个完全建立在商业利益之上的联盟,一旦有任何一方的想法发生变化,打破现有的利益平衡。那这个联盟,也可能瞬间动摇。
正是这种“脆弱”,逼着每位玩家,拿出自己最核心的能力,为大家创造价值。否则,就会被踢出牌局。
京东造车,不只是带来又一辆新车。而是一个关于“合作与博弈”、迷人又危险的新游戏。
参考资料:
1、纵享“丝滑”换电,宁的「巧克力」生态来了
2、埃安回应京东合作:款款都是国民好车
3、携手车企与近百家合作伙伴宁德时代打造“巧克力换电生态”
4、刘强东重新卖车,有多少胜算?
5、京东第一辆车下线,最快53秒生产一辆车!此前,001号车拍出7819万元“天价”
观点/ 刘润主笔/ 海盐/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768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