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三年前,马克龙在中国访问时意气风发的模样吗?他高喊着要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大谈特谈“战略自主”,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亮。那时的他,仿佛是欧洲独立精神的化身,言语间充满了对自身力量的绝对自信。
![]()
言犹在耳,行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访问刚结束没几天,由法国带头的欧盟就对中国电动车挥起了反补贴调查的大棒,甚至搬出了所谓的“反胁迫工具”,矛头直指中国出口的关键原材料。一边说着要自主,一边却做着损人不利己的糊涂事。
这番操作,可谓是把“嚣张”二字写在了脸上。但风水轮流转,仅仅过了几年,当初那个最强硬的法国,却似乎第一个撑不住了。如今,马克龙态度急转,再次寻求访华。只是,之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示好”,中方会轻易答应吗?
世界格局本是一盘大棋,中美欧三足鼎立,本可以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当美国挥舞贸易战大棒时,本是中欧联手,捍卫多边主义的绝佳时机。中国与欧盟,合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合之一,只要步调一致,任何单边主义都难成气候。
![]()
但遗憾的是,欧盟没有选择合作,而是选择了拆台。他们似乎想扮演一个精明的渔翁,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谋取私利。可实际上,他们做的却是在拉偏架的时候,顺便从背后给中国补上一刀。对电动车下手,对高科技设限,在涉港涉疆等纯属中国内政的问题上指手画脚。
2024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高达35。3%的反补贴税。这记重拳不仅砸伤了相关的中国车企,更在中欧经贸关系上砸出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这背后,法国是重要的推手。马克龙不仅公开支持调查,更在中国对稀土、镓、锗等战略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后,多次叫嚣欧盟应该动用“反胁迫工具”进行反击。这番言论的潜台词赤裸裸:我可以限制你,但你不能反制我;我需要你的资源,但又不想看到你的产业崛起。这种逻辑,既霸道又可笑。
![]()
当时的马克龙,话说得有多硬,事就做得有多绝。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政策的回旋镖,最终还是打回了自己身上。法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在电动化转型上步履蹒跚;欧洲的新能源投资开始降温,制造业持续衰退。再加上高通胀和能源价格的波动,经济停滞已经从报纸上的标题,变成了民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戏剧性的一幕:当初对华施压最猛的法国,反而成了第一个急着要和中国“重启关系”的国家。这背后,是理想的破灭,更是现实的拷问。
欧盟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充满了矛盾与“分裂”。一方面,他们将中国视为不可或缺的“伙伴”,尤其是在绿色转型、产业链稳定等领域。欧盟自己也承认,中国电动车技术领先,产业优势明显,欧洲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借助中国的“梯子”。
![]()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政策上处处设防,用“制度性对手”的标签给中国定位。合作与敌意并存,热情与冷漠共生。2023年,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赴德国、匈牙利建厂,带去技术和就业,助力欧洲新能源发展。可几乎在同一时间,欧盟却启动了反补贴调查。前一秒笑脸相迎,后一秒背后捅刀,这种行为不仅让人心寒,更让人怀疑其合作的诚意。
如今,马克龙又要来了。中国驻法大使邓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克龙总统访华“没有重大障碍”,双方正在协调合适的时间。外界普遍将这次行程,看作是观察中欧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
问题是,他这次来,是带着解决问题的诚意,还是又准备来喊一通漂亮的口号?欧盟内部的分歧依然巨大。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更希望稳定对华关系,保护其在华的庞大市场;法国在经济压力下开始松口;而一些东欧国家则继续紧跟美国步伐,在对华问题上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整个欧盟的对华政策,显得杂乱无章,方向不明。
对于中国而言,态度一直很明确。我们愿意合作,也乐于帮忙。但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更不是在对方持续打压的情况下,还必须笑脸相迎。
正如中国驻法大使所言,中美欧三足鼎立,缺少任何一足,这个世界都无法平稳运转。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中国不希望搞阵营对抗,但也不接受被迫站队。
![]()
只要欧盟能够回归理性,采取务实的态度,中国合作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如果一边高喊合作,一边继续搞贸易保护;一边嘴上说共赢,一边暗地里磨刀霍霍,那么中国也绝不会再客气。
马克龙这次来,如果只是口头上说几句“希望沟通”、“愿意合作”,而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对电动车的关税问题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让步,那这趟路,恐怕来了也是白来。
欧洲的新能源转型,技术、资金、市场,环环相扣。如果继续采取限制中国技术和市场的做法,只会让自身的转型之路更加崎岖,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掉队。法国的汽车工业,如果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其所谓的“战略自主”又从何谈起?
![]()
欧洲想要实现“战略自主”的雄心值得尊重,但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缺少独立支撑的基础,这才是他们焦虑的根源。
这次访问会带来怎样的实质性改变,我们尚难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角色了。我们有庞大的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更有按照自己节奏发展的定力。
![]()
中欧之间,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但也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如果欧洲一些人还抱着“既要合作又要遏制”的旧思维不放,那么最终吃亏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对于中国而言,我们从不缺少合作的朋友;但对于欧洲来说,如果自己主动从中国的朋友圈里“退群”,那么将来再想回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实,不是中国变了,而是他们自己快要走投无路了。
结尾总结:
从高调鼓吹“战略自主”到如今急于“重启关系”,马克龙态度的转变,折射出欧洲在自身政策反噬下的现实困境。中国始终对合作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如果欧洲不能放弃矛盾和对抗性的做法,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那么任何形式的“示好”都将是空洞的。未来的路怎么走,选择权在欧洲自己手中,而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耐心,静观其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