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纽约市市长选举的尘埃落定,以民主党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的历史性胜利画上句点。这位34岁的南亚裔穆斯林市长,凭借聚焦民生的竞选纲领与强大的选民动员力,以50.3%的选票赢得这座全球金融中心的治理权,创下近百年来最年轻市长与纽约首位穆斯林、南亚裔市长的双重纪录。选举结果不仅改写了纽约的政治版图,更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引发强烈反响,让深陷多重困境的欧洲多国重拾对美国民主党“回归”的期待,跨大西洋关系似乎迎来新的转机。
![]()
其实欧洲的建制派一直对美国抱有期待,但他们并非是和特朗普有“关系链接”,而是和民主党。纽约选举展现的民主党政治活力,让欧洲看到了美国回归多边主义轨道的可能性。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迅速作出积极回应,德国总理默克尔三次公开提及“恢复跨大西洋关系”的期待,法德外长联合撰文称选举结果“为加强跨大西洋团结铺平了道路”,欧洲理事会主席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与美国新政治力量合作的意愿。
![]()
媒体也提到,欧洲摆脱美国根本不可能。当前欧洲正面临能源成本高企、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压力,安全领域对北约的依赖仍未根本改变,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军费分担争议、对欧俄能源合作的干涉,曾让欧洲饱受其害。民主党长期秉持的多边贸易立场、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以及传统盟友关系理念,与欧洲的核心利益诉求高度契合。德国对“北溪-2”项目的持续推进需求、法国对数字税规则制定的坚持、欧盟整体对防务合作的平衡诉求,都让欧洲更倾向于与民主党主导的美国政府沟通协调,而不是和特朗普“协调”
![]()
实际上从这些年拜登政府对欧盟的剥削来看,民主党也未必会放过欧洲。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并非始于特朗普时代,奥巴马时期便已出现的战略重心分歧、军费分担争议等问题,并未随着政党轮替而消失。即便是民主党执政,美国的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不会改变,在贸易公平、市场开放等问题上,欧美之间的博弈仍将持续。纽约选举中暴露的民主党内部激进派与温和派的分歧,也让欧洲担忧未来美欧合作的稳定性——马姆达尼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引发美国国内争议,而民主党在全国层面的政策走向仍存在不确定性,欧盟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非常之不靠谱。
![]()
换句话来说,德国、法国等多国媒体都很固执地认为,纽约市选举为动荡的跨大西洋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欧洲对民主党“回归”的期待已经伴随着特朗普的政策越来越大。但也有欧盟专家认为,未来跨大西洋关系能否真正回暖,不仅取决于美国的政策走向,更需要欧美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务实协商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对于欧洲而言,在期待美国“回归”的同时,持续推进自身战略自主建设,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根本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