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湖南省卫健委11月6日通报,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祖某某与眼科副主任曾某的生活作风问题“情况基本属实”。两人职务均已暂停,正接受进一步调查。此前,相关消息及佐证照片已在网络流传,引发广泛关注。
一桩涉及医院管理者的私德事件,迅速演变为公共议题,不仅因当事人身居要职,更因它触及了医疗行业的核心伦理底线,引发了社会对权力、道德与制度监督的深刻反思。
![]()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医疗行业自古将医德置于医术之上。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明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白袍象征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承诺。当副院长与科室负责人陷入作风丑闻,公众自然质疑:一个在私人领域丧失自律的医者,如何在临床决策中坚守患者利益至上?又如何在资源分配、职称晋升中确保公平?私德的严重失守,无疑会动摇职业人格的根基,侵蚀公众托付的信任。
此事件尤为刺眼之处,在于权力与道德的失衡。副院长掌管行政资源,副主任执掌科室事务,二人交集处恰是设备采购、人才评价等高危领域。权力若失去道德内律与制度约束,极易异化为私欲工具。生活作风的失范,常非孤立瑕疵,而是权力运行可能偏离正轨的信号。从“治病救人”到“自身染病”,涉事者的坠落轨迹,恰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若医者自身已成“道德患者”,又如何担当“治人”“治病”之重任?
遗憾的是,此类事件并非孤例。从药品回扣、采购黑幕到学术不端,医疗领域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持续消耗行业公信。当医术可能沦为权术附庸,当仁心屈从于私心,白袍之污便不只是个人污名,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污染。每一次伦理防线的溃堤,都在本已脆弱的医患信任间凿下裂痕,最终损害每一位依赖此体系的公众。
![]()
此事件亦折射出制度监督的双重面相。相关部门快速响应、暂停职务、公开通报,展现了从严治医的决心,值得肯定。然而,同类问题反复出现,也暴露出监督机制的软肋:内部监督易流于形式,外部监督难触核心。如何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如何让资源分配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医疗管理体系亟待破解的命题。道德自律是“免疫系统”,制度他律是“防火墙”,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医务管理者,道德修养是抵御诱惑的生命线;对于制度设计,则需更具穿透力,打破内部“关系网”,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透明中运行。
祖某某与曾某的跌落令人扼腕。他们的成长凝聚个人奋斗与社会投入,管理岗位更意味信任与期待。然而一次道德失足,便可能让多年积累轰然倒塌,不仅终结个人前程,更玷污医院声誉、灼伤行业形象。这沉痛警示所有从业者:德之不修,终将自毁;位高权重,更须如履薄冰。
健康中国需要的是德艺双馨的苍生大医,而非衣冠楚楚的失德者。此次事件是一记沉重警钟,亦是刮骨疗毒的契机。重建医界风骨,既赖每一位医者的内心觉醒与德行坚守,也倚仗制度的刚性约束与严纲肃纪。唯有让白袍重归纯净,让权力常存敬畏,让仁心仁术成为不变底色,方能修复公众信任,使“性命相托”的誓言不负众望。
白袍之下,当有温热的仁心;职权之上,必有清晰的边界。权力乃人民所赋,当以服务公众为旨归;岗位是责任所系,当以恪尽职守为本分。在时代与人民的审视下,唯有常怀敬畏、坚守底线,方能不负初心、行稳致远。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